反貼士搵笨大行動 1.1

在中四升中五的那個暑假,有一位楊姓同學送了,當時某補習社一個講座的入場劵給同學們,包括我。(該補習社,現已不存在。)物理科的部分,由 Ken Chan 主講。

他的第一句是:「我正職唔係日校物理老師,我係做研究o既。」

然後,他自問:「嘩,阿 sir 好犀利呀!」

自答:「唔一定o既,可能係我俾人研究呢。」

.

另一句金句是:「後生又唔代表無經驗o既。」

他宣稱他在當屆的會考物理中,選擇題中,貼中了多少題,而長題目中,又貼中了多少題。選擇題的命中數目,我不太記得;大概是 45 題中的 39 題。而長題目的貼中率,則是 5 題中有 4 題。

聽過了他的講座後,我感到他與別不同,有如半人半神。之後的那個星期,我立刻去補習社報讀他的課程。每星期上他的課,大概是該星期最快樂的時光,雖然他的課堂時間,定在星期六的早上八時半。那個年代,仍是一個真人授課的時代。

他在授課中,亦間中,但不常,提及他的試題預測命中率。

我是在中五初之前的那個月(八月),開始上 Ken Chan 的課。我不記得是當時還是後來,他在星期六的下午 5 時半,有開另一班;課程和進度,和上午 8 時半那班,大致相同。

幾個月(可能少於三個月)後,我有一次改了上,下午的那一課,遇到暑期介紹我去聽講座的那位楊姓同學。我發覺他在那時才開始補,所以他要借我九月以來的講義。他以外,他還介紹了我日校的另一位同學,去上那個補習班。那另一位同學姓馬。

幾個月後,考了物理科後的一晚,我和馬同學於電話傾談。他說他在見到試題時,十分生氣,因為不如傳說中的所謂「5 題貼中 4 題」。(根本就一題也沒有貼中,除非「貼中」的定義,就只是「同一課題」而已;例如,貼「力學」題目,又真是出了「力學」題目。)

我則不會有那樣的期望。我回答他說:「如果他真的可以貼中題目,他在平時又何須那麼用心去授課?他又何須在聖誕假和農曆年假中,再要不斷的補課呢?」

— Me@2020-02-19 05:33:09 PM

.

.

2020.02.19 Wednes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