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個小時 3.4

重點副作用 6 | The non-side-effect-ness of side-effects, 6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4 月 24 日的對話。

.

現在,有三個概念混淆在一起。我們先釐清一下。

1. 幾乎

任何學問,或者才藝,如果要訓練自己,純熟到足以用來維生賺錢,或者娛樂滿足,需要的時間幅度是,一日幾小時,持續一兩年,才會開竅;然後,再持續一兩年,才會知道自己,在該門學問才藝,為何會開竅,開了什麼竅;又再過一兩年,才會有能力教人,如何在該門學問才藝開竅。

2. 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會領悟到一些洞見。

3. 雖然要「自己領悟」第二點中的洞見,來自第一點中的「幾年加幾年」過程,但是,如果只是「吸收別人已知的」知識本身,絶不需要花「幾年加幾年」。有時,甚至只是,花數個小時就可以。

「學習」的意思正正就是,自己毋須親身經歷(例如)四年,也可以獲取本來要四年,才發掘得到的成果。

4. (1.) 但是,「知道」本身,並不代表自己有足夠功力去「運用」,而「運用」則是,第一點的水平。不過,如果中途有第三點,即是別人情報資料上的提點,你就可以走少很多冤往路。那樣,原本是(例如)十年的過程,可以壓縮到(例如)三年。

. 

剛才你提到:「

你的講法是,有些知識,你只需要幾個小時,就可以傳授給我,不成課程,因為時間所需太短;而另一些知識,我就需要花「幾年加幾年」,才可以領會得到,不成課程,因為時間所需太長。

其實,我們可以考慮改變方案。雖然有些課題,可能幾個小時,就可以完成,但是,我們可以每個星期,也講不同的課題。

留意,雖然個別課題的成果,只會花幾小時,但是那是指,事先已有課題的情況下。那些有趣而深刻的課題,簡稱「勁題目」,並不會從天而降。那些勁題目本身,大部分情況下,只會在你開始研究,將會花「幾年加幾年」的苦功知識時,才會引發得到。

— Me@2021-05-23 04:39:54 PM

.

.

2021.05.25 Tues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一萬個小時 3.3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4 月 24 日的對話。

.

我現在的狀態是,在某些範疇中,有能力教人之餘,還有能力教人如何教。亦即是話,如果教員甲的教學質素,好過教員乙的話,我可以解釋到,甲比乙好在哪裡。

(安:這一點對我好有用。)

但那不能成為課程,因為,它只需一個下午,就可以大概完整地,講給你聽。

(安:你的講法是,有些知識,你只需要幾個小時,就可以傳授給我,不成課程,因為時間所需太短;而另一些知識,我就需要花「幾年加幾年」,才可以領會得到,不成課程,因為時間所需太長。)

現在,有三個概念混淆在一起。我們先釐清一下。

1. 幾乎

任何學問,或者才藝,如果要訓練自己,純熟到足以用來維生賺錢,或者娛樂滿足,需要的時間幅度是,一日幾小時,持續一兩年,才會開竅;然後,再持續一兩年,才會知道自己,在該門學問才藝,為何會開竅,開了什麼竅;又再過一兩年,才會有能力教人,如何在該門學問才藝開竅。

2. 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會領悟到一些洞見。

3. 雖然要「自己領悟」第二點中的洞見,來自第一點中的「幾年加幾年」過程,但是,如果只是「吸收別人已知的」知識本身,絶不需要花「幾年加幾年」。有時,甚至只是,花數個小時就可以。

4. 1. 但是,「知道」本身,並不代表自己有足夠功力去「運用」,而「運用」則是,第一點的水平。不過,如果中途有第三點,即是別人情報資料上的提點,你就可以走少很多冤往路。那樣,原本是(例如)十年的過程,可以壓縮到(例如)三年。 

— Me@2021-04-25 09:29:14 PM

.

.

2021.04.26 Mon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一萬個小時 3.2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4 月 24 日的對話。

.

(安:但是我的工作,幾乎沒有一些方面,需要任何的學術成份。)

或者,未必一定是一些,十分高層次的學術課題。在你正職當中,乘機磨鍊一些才藝,都可以。例如,我在之前的工作,訓練了表達技巧。我在中學教書時,需要每天講學三個多小時。講了一年半載後,說話才通順,可以完成完整句子而不「跳線」。

那個經驗,令我知道任何學問,或者才藝,如果要訓練自己,純熟到足以用來維生賺錢,或者娛樂滿足,需要的時間幅度是,一日幾小時,持續一兩年,才會開竅;然後,再持續一兩年,才會知道自己,在該門學問才藝,為何會開竅,開了什麼竅;又再過一兩年,才會有能力教人,如何在該門學問才藝開竅。

我現在的狀態是,在某些範疇中,有能力教人之餘,還有能力教人如何教。亦即是話,如果教員甲的教學質素,好過教員乙的話,我可以解釋到,甲比乙好在哪裡。

— Me@2021-04-08 02:11:07 AM

.

.

2021.04.09 Fri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大種子論, 2.5

機遇創生論, 2.5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4 月 18 日的對話。

.

這個大統一理論的成員,包括(但不止於):

精簡圖:

種子論
反白論
間書原理
完備知識論
專家博士

心靈作業系統

多重自我
專家博士
虛擬機器

自由決定論

它們可以大統一的成因,在於它們除了各個自成一國外,還可以合體理解和應用。

.

「大種子論」包含了「種子論」、「多種自我論」和「心靈作業系統」等等。而「種子論」,就已經包含了時間元素,因為,它探討了「因果」、「決定論」和「副作用」等,講述如何處理未來。例如,我們於以前討論過,尋找另一半的最佳方法,可能是什麼。

(安:你還發表了「專博論」。)

「專家博士論」可以視為,身處於「多重自我論」之中。各門專業或博業,可以視為不同的自我。它們其實先天處於,競爭的狀態,正在搶奪你的時間。

「專家博士論」講述,自己的眾多各種專博自我,如何融洽相處,繼而更上一層樓,合體成一個「大自我」。

(安:即是你所謂的「變形金剛」。眾多小機械人,合體成一隻大機械人。)

「專家博士論」,亦可以講成「心靈作業系統」的一員,因為它就是一個,特別精心設計的「作業系統」。

有好一點的講法。

「專家博士論」,應視為「心靈作業系統」的前傳,教你如何以最有效率的方法,去建立一個,有「完備知識」的「心靈作業系統」,簡稱「完備知識體(系)」。

「專家博士論」,就是那個疑似的「最有效率方法」。

— Me@2021-03-15 04:31:34 PM

.

.

2021.03.15 Mon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機遇創生論, 2.1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4 月 18 日的對話。

.

不行。雖然尚算準確,但是不夠精采。

還有,「人生攻略理論」令人聯想到很多東西,而大部分也不是,我們那個合體大理論的內容。

.

「緣份攻略」都不行,因為感覺有點怪。

(安:那就不如叫做「緣份理論」。)

「理論」很空泛。不應把「理論」,視為名字的一部分。

(安:不如叫做「超級種子理論」,或者「廣義種子理論」?)

種子論最終定版?

種子論傳 …

種子論 X 傳 …

字母 X 可代表,前中後左中右上下東南西北,例如,種子論前傳、種子論左傳 等等。原本的種子論,就為之正傳,種子正傳。即是好像 Microsoft DirectX 可以代表 Direct3D、DirectDraw、DirectMusic、DirectPlay、DirectSound 等等。.

但是「種子 X 傳」相當「拗口」,讀法不暢順。

(安:無錯,那相當「拗口」。)

大種子論?

(安:我剛才都是想到「大種子論」。)

但是,大的是理論,而不是種子。

種子大論?

(安:但「種子大論」比較奇怪。)

都是「大種子論」比較好一點。還有,遲一些有更大的理論時,可以叫做,巨大種子論、超巨大種子論、特超巨大種子論 等等。

— Me@2021-01-13 04:52:02 PM

.

.

2021.01.15 Fri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一萬個小時 2.4

機遇創生論 1.6.6 | 十年 3.4

.

通用的極致,就是專業。而通用發展成極致的方法,有很多種。每種極致,就自成一門專業。通用是樹幹;專業是樹支。一支樹支的強壯與否,並不能保證,另一支樹支的健康。

那是否就代表,學生時代以後,就毋須再發展,通用知識或通用技能呢?

.

學生時代以後,工作時代中,仍然需要發展,通用知識或通用技能,從而維持自己的智能和體能,以防退化。例如,剛才所講的智力遊戲,我認為可以,避免老人家的腦部退化。

我那樣認為,是因為我看過一些老人家的訪問。有一位九十歲的女仕說,她透過玩手提遊戲機,保持頭腦的清醒靈活。

即使還未老年,只是步入中年,也應該多加留意,智能或體能上的退化。玩適當類型的電腦遊戲,可以保持反應的靈敏。什麼類型呢?

電腦遊戲有很多類型,主要有「建構」、「解謎」和「戰鬥任務」三種。「戰鬥任務」就可用來鍛鍊反應。那些遊戲會放你於,危險和緊急的處境。你當時必須有,敏捷和精準的身手,才可以完成任務,然後脫險。換句話說,那些遊戲亦同時訓練你,控制自己的心理,駕馭自己的恐懼。

同理,雖然一般的運動本身,例如掌上壓,並沒有什麼所謂的「用途」,但是,你正正需要這些「無用」的運動,去維持體能。

無論是體能和智能,如果沒有強大而穩定的主幹,就不會有健康的分支和茂盛的樹葉。

— Me@2020-11-16 04:55:18 PM

.

.

2020.11.20 Fri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一萬個小時 2.3

機遇創生論 1.6.5 | 十年 3.3

.

詳細而言,任何一門專業的知識,都有一部分,可以於其他行業中,循環再用,簡稱「可轉化部分」,或者「通用部分」;同時,亦有另一部分知識,不可以於其他行業中,循環再用,簡稱「不可轉化部分」,或者「專業部分」。例如,剛才的那位醫生,如果已下定了決心要,轉行做律行的話,他原本的部分才能是,可以循環再用的,例如良好的英文和細密的心思。

.

不記得從哪裡看到的文章,講述有研究員探討,「智力遊戲」可否提高智力。亦即是問,「益智遊戲」會否益智?

該文的結論是,「智力遊戲」可以提升,有關該個智力遊戲的智力;至於其他方面的智力,則沒有大幫忙。我猜想,那個「智力遊戲」甚至連,其他智力遊戲中,所需的智力,也未必能提升。

該文的結論,我不知真假。不過,我覺得那結論可信。

試想想,如果你不斷練習足球,你足球的技巧當然會提升。但是,你籃球的技巧則不會。

為什麼會這樣呢?

「專業」,是由「通用」發展出來的。

「專業」,就是「通用」的分支。

.

通用的極致,就是專業。而通用發展成極致的方法,有很多種。每種極致,就自成一門專業。通用是樹幹;專業是樹支。一支樹支的強壯與否,並不能保證,另一支樹支的健康。

那是否就代表,學生時代以後,就毋須再發展,通用知識或通用技能呢?

.

不是。

學生時代以後,仍然需要發展通用知識,以防原有的通用技能退化,因為不進則退。但是,發展通用知識的策略上,一定和學生時代時,有所不同。大人需要維生,沒有學生時代,那麼多的學習時間。

學生時代追求通用知識時,應有的態度,是「窮盡」——可以學的都學,從而發掘自己當時的興趣,尋找自己將來的專業。

工作時代追求通用知識時,應有的角度,是「選擇」——每一個時期,選擇一樣新的學問,去研究和實踐,從而維持自己的智能和體能。只選一兩樣,原因是工作時代的工餘時間有限。

.

情形就好像一個人在單身時,應該盡量識多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從而提高找到另一半的機會率。但是,有了另一半後,是否就毋須再見,任何其他朋友呢?

當然不是,因為,尋找另一半,並不是交朋友的唯一目的。有了另一半後,見朋友再不是為了尋找另一半,而是純粹為了,見那些朋友。

.

但是,因為有了另一半後,你自然會把,工餘時間中的大部分,花在他/她身上。所以,你可以見到朋友的機會,自然少了很多。

但是,一定要有。

一個人只有愛情,沒有友情,大慨不會快樂,反之亦然。

.

學生時代,每天上學,都會學到新事物。工作時代,每天上班,大概很少會學到新想法。

學生時代,每天上學,都會見到朋友。工作時代,每天上班,大概不會見到朋友。

那是否代表,永久生存於學生時代,是好事呢?

.

嬰兒的最可愛之處,在於他會長大,有著無限個未來;人們見到他時,會充滿希望。如果一個嬰兒不會長大,你再不會覺得可愛,而是覺得可惜和可悲。

學生時代的最精采之處,在於可以期望,在不久的將來,可以脫離學生時代。工作時代的恐怖之處,在於不能期望,在短時間內,可以跳出工作時代。

如果學生時代是永久的話,它就會有如,工作時代那麼恐怖。

— Me@2020-10-10 07:52:39 PM

.

.

2020.10.10 Satur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機遇創生論 1.6.4

一萬個小時 2.2 | 十年 3.2

.

這就是「專業知識」和「通用知識」,結構相似的地方——都是由最初的「學海無涯,唯勤是岸」,發展到「學海無涯,回頭是岸」。

而結構不相似的地方就是,對於「專業知識」而言,由「唯勤是岸」到「回頭是岸」的過程,需要長很多的時間(十年一萬小時)。二來,對於「專業知識」而言,「回頭是岸」(純熟到可以用來維生)只是里程碑而已,而不是終點。

.

另一個「專業知識」和「通用知識」,結構不相似的地方是,精簡來說,「專業知識」並不「通用」,不可「轉化」。例如,一位醫生無論多聰明,都不可能在,未經詳細訓練和研習的情況下,竟然做到律師。

詳細而言,任何一門專業的知識,都有一部分,可以於其他行業中,循環再用,簡稱「可轉化部分」,或者「通用部分」;同時,亦有另一部分知識,不可以於其他行業中,循環再用,簡稱「不可轉化部分」,或者「專業部分」。例如,剛才的那位醫生,如果已下定了決心要,轉行做律行的話,他原本的部分才能是,可以循環再用的,例如良好的英文和細密的心思。

.

不記得從哪裡看到的文章,講述有研究員探討,「智力遊戲」可否提高智力。亦即是問,「益知遊戲」會否益智?

該文的結論是,「智力遊戲」可以提升,有關該個智力遊戲的智力;至於其他方面的智力,則沒有大幫忙。我猜想,那個「智力遊戲」甚至連,其他智力遊戲中,所需的智力,也未必能提升。

該文的結論,我不知真假。不過,我覺得那結論可信。

試想想,如果你不斷練習足球,你足球的技巧當然會提升。但是,你籃球的技巧則不會。

為什麼會這樣呢?

— Me@2020-09-01 03:44:39 PM

.

.

2020.09.05 Satur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機遇創生論 1.6.3

一萬個小時 2 | 十年 3

.

任何一門通用知識,起點都是「學海無涯,唯勤是岸」,終點都是「學海無涯,回頭是岸」。

「通用知識」的意思是,每人日常也需要知道的東西,例如,健康、財政、人際、時間管理等。

As we get older, generic reading becomes less and less useful. We then gain new knowledge mostly by personal life experience and directed reading.

— paraphrasing John T. Reed

那是指一般「通用知識」。

directed reading ~ research

至於「專業知識」,即是「技術細節」,結構和「通用知識」雖有相似之處,但不大一樣。

任何一門專業知識,由初學至成熟,則要大概十年的刻意用功。

這裡「成熟」的意思是「可用」;而「可用」的意思是「可以用來維生」。亦即是話,任何一門專業知識,由初學至可以用來作,長久穩定的賺錢工具,需要大概一萬個小時的有意識磨煉。

這裡的「十年」或「一萬個小時」,並不是精細的估計,而是數量級估計。換句話說,可以是七年、十二年,但絕不會是一年。

.

這就是「專業知識」和「通用知識」結構相似的地方——都是由最初的「學海無涯,唯勤是岸」,發展到「學海無涯,回頭是岸」。

而結構不相似的地方就是,對於「專業知識」而言,由「唯勤是岸」到「回頭是岸」的過程,需要長很多的時間(十年一萬小時)。二來,對於「專業知識」而言,「回頭是岸」(純熟到可以用來維生)只是里程碑而已,而不是終點。

— Me@2020-08-11 03:09:13 PM

.

.

2020.08.11 Tues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機遇創生論 1.6.2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4 月 18 日的對話。

.

那就有如在該門知識中,你已經找齊七粒龍珠,「神龍」出現了,你可以實現任何願望。

所以,其實不用太緊張。與其懼怕有所遺漏,倒不如活在當下,享受獲取知識的過程。根本,並沒有需要,去窮盡「所有」的書籍。正如,學習英文時,你有需要學懂,英文字典中的所有詞匯嗎?

The man who grasps principles can successfully select his own methods. The man who tries methods, ignoring principles, is sure to have trouble.

— Ralph Waldo Emerson

任何一門知識,起點都是「學海無涯,唯勤是岸」,終點都是「學海無涯,回頭是岸」。

「通用知識」的意思是,每人日常也需要知道的東西,例如,健康、財政、人際、時間管理等。

As we get older, generic reading becomes less and less useful. We then gain new knowledge mostly by personal life experience and directed reading.

— paraphrasing John T. Reed

那是指一般「通用知識」。

至於「專業知識」,即是「技術細節」,結構和「通用知識」雖有相似之處,但不大一樣。

— Me@2020-07-16 06:14:51 PM

.

.

2020.07.17 Fri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機遇創生論 1.6.1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4 月 18 日的對話。

.

這個大統一理論的成員,包括(但不止於):

精簡圖:

種子論
反白論
間書原理
完備知識論:學海無涯 唯勤是岸 學海無涯 回頭是岸

自由決定論

它們可以大統一的成因,在於它們除了各個自成一國外,還可以合體理解和應用。

在故事《龍珠》中,主角只要找到七粒龍珠,「神龍」就要出現,實現你一個願望。雖然只有一個,但可以是任何。

年輕時,我有一個讀書壓力,覺得有很多重要而精采的東西要學習,沒有足夠時間;覺得只要學少了任何一樣,就會損失慘重。

其實不然。

閱讀一門通用知識的書本到一定數量後,你會發現,資料和知識會重覆。那時,你就再沒需要,閱讀該個主題的書籍。反而,再閱讀的話,會搞亂你在該門學問上,已建立的知識體系。

那就有如在該門知識中,你已經找齊七粒龍珠,「神龍」出現了,你可以實現任何願望。

— Me@2020-06-27 05:36:42 PM

.

.

2020.06.28 Sun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機遇創生論 1.3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4 月 18 日的對話。

.

你可以花一生的時間,去令到自己受歡迎;但是,你的喪禮將會有多少人出席,還要視乎當日的天氣。

.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時,就應該立刻離開,讓東風做事,不要阻礙東風。

亦即是話,一件事情的發展結果,受眾多因素影響。有些你控制得到,有些你控制不到。你既要盡力處理,你控制得到的部分,亦同時要盡力去忽略,你控制不到的部分。

千萬不要干涉,大自然的內政,因為,那只會弄巧反拙。

例如,如果你想受人歡迎,你可以做的,就是認真工作,善待自已,以誠待人等。最終會不會受歡迎,那不在你控制範圍。

試想想,如果你企圖保證,自己受歡迎的話,情形會怎樣?

情形就是,你會不斷地提醒他人,你自己的存在。那只會為他人,帶來極大的滋擾。那反而會令你討厭。

原理上,你就應該化成磁鐵,盡其在我地,增加自身的吸引力。重點是,你只可以吸引,而不能拉扯。

正如磁鐵一樣,它只能吸引磁性物質。其他東西,並不會受其吸引。

題外話:而更重要的問題是,為什麼要追求「受歡迎」呢?「受歡迎」的好處,真的大於壞處嗎?

而「不要干涉大自然的內政」,並不代表,「種子論」是「被動」、「消極」的。或者說,那是有意義的「被動」和有策略的「消極」。

那並不是負面意思下的被動消極,原因是「種子論」的行動三部曲,其實也相當上進積極。

第一部,要盡你自己的能力,獲取最多的情報,有關哪裡的土壤,最有機會讓農作物茁壯成長。然後,在那些範圍播種。沒有種子,就不可能有果實。 

第二部,有種子,亦不一定會果實。所以,你要積極不做事,積極去等待。除了定期的灌溉和施肥等工序外,並沒有任何行動,令你可以保證某單一棵植物,一定開花結果。

第三部,而要訓練到自已,習慣在適當的地方和時間,去「積極不做事,積極去等待」的技巧是,先做其他東西,同時在其他土壤播種。

而這正正回應了第一部:正正是因為,在某一指定地方有成果的機會極細,你要在最多的土壤,灑下最多的機遇種子;而底線是,不要多到自己管理不到。

.

一件事情的發展結果,受眾多因素影響。有些你控制得到,有些你控制不到。你既要盡力處理,你控制得到的部分,亦同時要盡力去忽略,你控制不到的部分。

While we are free to choose our actions, we are not free to choose the consequences of those actions. Consequences are governed by natural law.

— 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 Stephen R. Covey

那只是理論比喻。執行「種子論」的真正難度在於,有時,在事情完結前,很難去分清該事件中的哪些部分,是「可控部分」,而哪些部分,卻是「不可控部分」。

亦即是話,「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之中,哪些部分而要由「你」去「謀」,而哪些地方是由「天」去「成」,事前不一定知道。

所以,那不會有公式答案,只能靠自己或他人的學術知識和實際經驗。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th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change,

and the wisdom to distinguish the two.

「經驗」的近義詞,是「錯誤」。它們不同義的地方,在於「經驗」可以累積,「錯誤」不一定可以累積。

「種子論」的重點,並不是給予你,一條必勝的方程式。

「種子論」的重點是,令你知道,無論如何,你也會遇到無數次的失敗;那是正常不過的事。「種子論」的重點是,令你不再害怕失敗,從而,你會勇於嘗試,敢於超大量地犯錯。

「種子論」的重點是,重複犯同一個錯誤本身,並不能提高成功的機會率。

「種子論」所要求的「不斷犯錯」是,每次也是「新的錯誤」。「新錯誤」的意思,並不只是相對於你來說是「新」,而是相對全人類來說,都是「新」。

別人犯過的錯誤,你也不可以再犯。

一千萬次的失敗,可以兌換一次的成功。

而一次的成功,卻可以兌換一千萬次的應用。

— Me@2020-02-24 10:52:08 PM

.

.

2020.02.24 Mon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機遇創生論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4 月 18 日的對話。

.

如果要把,我們討論過的理論,例如,自由決定論、反白論 和 種子論 等,像合體機械人般的形式,砌成一個大理論的話,你覺得那個大理論,名字應該是什麼?

那個大理論,必須有一個正式名字,以後討論問題需要它時,才容易提及。

(安:除了創作那個大理論的名字外,還有什麼話題?)

你想到那個大理論名字後,自然會引起很多新話題。

.

不過,我們討論的東西,太過廣泛,很難用一個名字,統攝全部。

.

不如直接收做「機械人論」?

(安:不行。我都想過這個名字。但它非常誤導。「合體機械人」只是比喻。整個理論和機械人無關。)

好。我們再一次釐清,現在的問題:

我們討論過的「自由決定論」、「種子論」和「完備知識論」(亦可名「完備人生論」),可不可以用一個名字,就捕捉到它們的精粹?

「副作用機械人」?

(安:不如直接用你的名字,命名那個理論。)

唔得喎。我的名字,要留待用於,更加偉大的東西上。

可以可以叫做「果實理論」?

「種子論」是起點,「果實論」是終點。然後,每個果實內,其實又有很多新種子。

.

「緣份管理學」?

(安:我覺得「管理學」好像令個理論降級了一點,因為一般而言,「管理學」並不是,太高深的學問。)

那怎麼辦?

「緣份機械人」?

(安:叫做「人生攻略理論」?)

不行。雖然尚算準確,但是不夠精采。

還有,「人生攻略理論」令人聯想到很多東西,而大部分也不是,我們那個合體大理論的內容。

.

「緣份攻略」都不行,因為感覺有點怪。

(安:那就不如叫做「緣份理論」。)

「理論」很空泛。不應把「理論」,視為名字的一部分。

— Me@2020-01-29 12:23:38 AM

.

.

2020.01.30 Thurs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Bus Stop 5

I am the first in the queue because I have missed the last bus.

— Me@2009.09.13

.

If you are the smartest person in the room, you are in the wrong room,

.

for you should have gone to a better room.

— Me@2019-12-21 07:11:21 PM

.

for you deserve a better room.

— Me@2020-01-25 04:47:13 PM

.

.

2020.01.25 Satur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大學經濟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4 月 18 日的對話。

.

我猜想,當一個人改變存在型態時,會立刻或者將會,知道很多生時不知道的東西。但是,那些新知識,未必包括你想知道的東西。

比喻說,由中學升到大學,你將會學到,很多超過中學程度的知識。但是,如果你中學時,沒有讀過經濟科的話,單單是「升大學」本身,並不會令你,立刻獲得經濟科的知識。

大學生「由零開始學經濟學」,都同樣要花時間;分別是,通常而言,比中學生「由零開始學經濟學」,速度會高一點。

(問:不一定呀。中學生比較年青,腦袋理應高速一點。)

無錯。

方便起見,暫時用同一個人來比較,例如你。

「中學的你」可以因為腦袋較年青,學習新事物比「大學的你」較快。「大學的你」可能因為知識和經驗較多,學習新事物比「中學的你」較快。

視乎情況,因人而異,沒有一定的答案。

但是,至少你會同意一點:

如果你中學時,沒有讀過經濟科,在大學時要「由零開始學經濟學」的話,你會立刻看大學程度的經濟書,而不是由中學教科書開始學。

— Me@2018-06-05 11:54:51 AM

.

.

2018.06.07 Thurs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技術細節 3

親歷其境 3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4 月 18 日的對話。

.

一切文學,余愛以血書者。

— 尼采

.

剛才講到,我想去升學那間大學的物理系,其獨特優秀之處。

世界上,只有極少數大學,提供超弦理論的課程。而且,那個碩士課程,不是純修課式。它為期兩年:第一年是上課,第二年是研究。

.

對於我現在這個年紀,單純知識的吸收(簡稱「學習」),沒有大意義。對我有大意義的是,研究和製造。

或者說,即使一個人對學術有極大興趣,十分喜歡學習,都不應做「永恆學生」。「永恆學生」在這裡,作負面意思用。「永恆學生」的特徵是,知識多而能力差,簡稱「高分低能」。

留意,所謂「知識多而能力差」,其實就即是,知識流於表面,未詳細到可以應用。例如,即使你對中國象棋中的每一隻,行走的方法,非常熟悉,那並不代表,你「懂」怎樣下棋。

要真正下到棋,你要靠不斷嘗試,長期的實戰。那樣,你才可以獲得下一個層次的知識;令自己對於象棋,知得足夠詳細,詳細到足以有效實行。

有時,知易行難,是因為知得不夠深入;

有時,行而無效,是因為行得不夠徹底。

永久單純地,吸收新知識,而沒有下一個層次的發展,是沒有意義的。或者說,知識上,只有輸入而沒有輸出,是病態。

所謂「下一個層次的發展」,可以是:

1. 應用

隨著越來越多次的應用,你於該個領域的知識,再不是依書直說,而是真才實學。

2. 傳播

如果你要傳播知識,必須靠說話或文章。

無論用兩者的哪一個,你必須透過自己的「語言」。換句話說,你必須為舊知識,創造一個新的包裝;即使,有時,你是不自覺地那樣做,未必意識到自己正在從是創作。

還有,有時,你亦會無意中,有知識上的新發現—在為舊知識創造新包裝時,竟然引發了新知識。

3. 研究

透過舊知識,發掘新知識。

— Me@2018-05-05 10:06:15 AM

.

Know the subject—At the Dale Carnegie public speaking class, which I highly recommend—they say anyone can make a good speech if he or she has _earned the right_ to speak on the subject in question. How do you earn the right? By living through the subject or by doing extensive research on it—which is arguably another form of living through it. Same principle applies to how-to writing. You cannot do high school student research. That is, find 21 facts and write an essay that consists solely of those 21 facts. Rather you need the proverbial iceberg of unused facts under the “tip” that is your book. The good news is virtually everyone has lived through something that fits that criterion. And, with a year or so, we can all research something that interest us to the point where we can write about it. The key to bad writing is assigned topics—the standard of high school and college teachers.

— John T. Reed

.

.

2018.05.06 Sun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