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Magic City

.

The second theme is concerned explicitly with technology. It is a law of life in the magic city that if you wish for anything you can have it. But with this law goes a special rule about machines. If anyone wishes for a piece of machinery, he is compelled to keep it and go on using it for the rest of his life.

– Disturbing the Universe, p.4

.

.

.

2009.12.21 Monday ACHK

互化法

這段改篇自 2010 年 4 月 8 日的對話。

人生,就是一場考不完的試。

以我現在的心理年齡,我再不會有特別的考試壓力,因為對我來說,每一日的生活,就好像考試一樣。

試想想,如果在某一天你原本打算做七件事,而到頭來只做到三件的話,你會睡不著覺。又例如,如果你在某次演講中詞不達意,你會在演講後鬱鬱不歡,無法釋懷,直至下一次演講成功為止。

我以前做中學教師時,每日的生活就好像考幾次口試一樣。平均每二十課課堂,我覺得只有一課是表達得好,沒有遺憾的。其餘的十九課,都是失敗收場,從而令我之後神志失常。那也沒有辦法。人生就是那樣。

將「日常生活」化成「考試」,就等如將「考試」化成「日常生活」。如果你將日常生活化到好像考試那麼緊張的話,你的考試就會好像日常生活那麼不緊張。

— Me@2010.11.25

You do not have to fear the exams, for every day is an exam.

— Me@2009.11.04

2010.11.25 Thurs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心理火警演習

這段改篇自 2010 年 4 月 8 日的對話。

我時常叫你在平日「按年份、計時間、計分數」做 past paper(歷屆試題)。其中一個主要目的,是要預演考試時候的心理狀態。

除非你以前有案例,曾經試過在考試時,因為自己「恐懼」而導致做不到任何題目,否則,你毋須為自己的「恐懼」而擔憂。

考試時你可以「恐懼」。但是,不要「恐懼」自己的「恐懼」。知不知個微妙之處?

(CN:我知。)

如果你考試時介意自己的「恐懼」,而企圖迫自己「不要恐懼」的話,你會更加「恐懼」。相反,如果你知道「考試時會恐懼」是人之常情,而接受自己的「恐懼」的話,你反而不會過份「恐懼」。你的「恐懼」會在一個可控制的範圍內,不會對你的考試表現,有明顯的實質影響。

有很多時候,「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未必是「直接解決」,而是「把問題 transcend 掉」,令到原本的問題不再重要。換句話說,有很多時候,「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是令到自己毋須再解決那個「問題」。

現在的重點,並不是研究如何令到自己「在考試期間不要恐懼」,而是令到自己不再需要「沒有恐懼」。換言之,你要 transcend 了「恐懼」,令到自己無論在有沒有「恐懼」的情況下,都可以達到最佳成績。

所以,你要在平日時常「按年份、計時間、計分數」做 past paper,以作大量的考試心理演習。

— Me@2010.10.30

2010.10.30 Satur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唔識就飛 2

數學品德 2

Pure Maths 12

這段改篇自 2010 年 2 月 7 日的對話。

即使你明白,那仍是要花很長時間練習的:練習「不要堅持去想那些想不通的題目」 和 練習「不要理會隨之而來的不舒服感覺」。

其中一種練習的方法是,你每次做 Pure Maths(純數學)的功課時,也把那份功課當作是考試。每次溫習時,也將自己的心理狀態化成考試模式。考試的特性是,遇到不懂的題目,而又毫無頭緒時,就千萬不要繼續想。反而,你應該立刻跳去下一題。

(LWT:考試有時都會有「堅持繼續想」的情況 …)

正正是因為考試時,時常有這一個壞習慣,你更加要在平日溫習時,練習如何防範它。當你每日都在考試模式時,就會每日都遇到這個問題。

(LWT:那就可以訓練到自己不理自己的感受?)

當你每日都遇到「有題目想不通」的情況時,你就會習慣了「唔識就飛」(想不通就立刻停止原本的題目,去做下一題),無論你的感受有多麼不舒服。

(LWT:那我如果做不到呢?)

不會做不到的。做不到的話,都要做到。當一個人的生命受到威脅時,他什麼事情都會做到。即是話,你不訓練到自己「唔識就飛」的話,你就拿不到好成績,入不到大學。這樣,你的「大學生命」就受到威脅。所以,即使你宣稱「做不到」,也要做到。

— Me@2010.05.06

2010.05.06 Thurs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Past papers 6

雖然原理你已明白,但是到你執行時,一定受你原本的習慣所影響,未必能妥善貫徹。所以,這些心理技巧和工作方法,一定要在平日溫習時先行練習,養成習慣,化成自然反應。

當年我考 ALevel pure maths (高考純數學)時, section A(短題目)竟然 7 題題目中,有 4 題不懂做。但是,我當時十分鎮定,立刻停止不懂的題目,儲存住那些時間,先去做 section B(長題目)。完成所有 section B 的題目後,我才回頭做剛才不懂的 4 題 section A 短題目,結果 4 題都給我想通了。

那時,我為何可以那麼鎮定呢?現在的我反而沒有那麼鎮定。大部分人亦不會那麼鎮定,去立刻停止當時想不到的題目。通常都會覺得 “只差一點點,就會想通那道題目” ,所以再花一些時間。結果還是想不到。但是已花了額外的時間去想,放棄的話會更加心有不甘,所以會花再多的時間去想。 … … 那樣,就會不知不覺墮進惡性循環,浪費極多的時間。

高考時的我可以那麼鎮定,是因為我平日溫習時,幾乎每日都做按年份的 pastpaper。做 pastpaper 會限時間和計分數。每日都有模擬考試,所以已經習慣了 “有題目想不通” 的情況。”唔識就飛” (想不通就立刻停止原本的題目,去做下一題)已成了我的反射動作。

所以說,我不斷提醒你們的,是一些考試必須的情緒技巧,一定要在平日已經練習好。否則,你在考試時的心理質素差的話,即使知識水平夠,你也不能獲取高分數。

— Me@2010.03.06

2010.03.08 Mon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Past papers

“Past papers” means “past HKCEE/HKAL examination papers”. The topic is for Hong Kong students who are facing HKCEE or HKAL. But the general principles can also be used for tackling other public examinations.

做 pastpaper 有兩種方法:

第一種方法是

1. 按年份做:例如今天做 1990 年的考試題目,明天做 1991 年的考試題目,如此類推。

每次一定要計時計分。即是要限時完成。完成後要為自己批改,計分數。然後做改正。

這方法有多個好處: 

1.1 每次計時間計分數,相當於每次也是模擬考試。每次除了考驗自己對該科的學識外,同時也訓練自己的心理質素、時間管理 和 檢驗答案 的技巧等。

1.2 每次也知道自己的分數,可以客觀知道自己的實力,不會有無謂的自卑 或者 不切實際的期望。每天有一個明確分數,可以見到自己的進步。這樣,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不安情緒。

1.3 因為每年的 pastpaper 都包含了幾乎所有課題 (topics)。這樣,可以避免「溫了一個 topic 後,會忘記之前 topic」 的情況:不斷按年份做 pastpaper,自然不斷反芻所有 topic,記得所有 topic。

第二種方法是

2. 按 topic 做:有兩種情況應該按 topic 練 pastpaper:有 2.1 新學的 topic 和 2.2 有特別弱的 topic。

按 topic 做 pastpaper 時,應該先做 MC (Multiple Choices)。MC 可以先幫你釐清概念 (concepts):MC 不像 LQ (Long questions)。每題 LQ 都分成幾 part,逐步教你完成整題題目。即使你不完全明白該題目,也可以拿到一定的分數。但是,MC 是沒有步驟提示的。而且,同一題MC 的各個選擇都相當接近,concept 稍為不清晰,一分都得不到。

每個 topic/chapter 其實來來去去考的,都只是幾個主要的 concept 或者技巧。對初學者來說,要知道該幾個 concept 或技巧是什麼並不容易。但是,當同類(同一 topic) 的MC放在一起時,由於它們不斷重複用不同的字眼來問同樣的幾個 concept,即使對初學者而言,都會對那幾個主要concept/技巧有較深刻的印象。

記住:按 topic 做 pastpaper 時,先做 MC,再做 LQ。

兩種方法都要使用。兩種方法相輔相成:按年份做,自然知道自己在哪些 topic 特別弱,從而針對該幾個 topic,專練該幾個 topic 的 pastpaper。

— Me@2010.01.10

— Me@2010.05.21

2010.05.21 Fri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