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life is boring

地獄篇 3.2 | 開山祖師牛 6.4

.

YOU are the missing MAGIC in your daily life.

— Me@2016-08-24 12:32 AM

.

.

2022.08.22 Mon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Almost nothing new

The most valuable insights are both general and surprising. F = ma for example. But general and surprising is a hard combination to achieve. That territory tends to be picked clean, precisely because those insights are so valuable.

Because these start out so general, you only need a small delta of novelty to produce a useful insight.

A small delta of novelty is all you’ll be able to get most of the time. Which means if you take this route your ideas will seem a lot like ones that already exist. Sometimes you’ll find you’ve merely rediscovered an idea that did already exist. But don’t be discouraged. Remember the huge multiplier that kicks in when you do manage to think of something even a little new.

It’s not true that there’s nothing new under the sun. There are some domains where there’s almost nothing new. But there’s a big difference between nothing and almost nothing, when it’s multiplied by the area under the sun.

— General and Surprising

— Paul Graham

.

.

2018.04.22 Sunday ACHK

Writers

keenerd 9 hours ago

> Three practices set romance writers up for success: they welcome newcomers, they share competitive information and they ask advice from newbies.

That last one is interesting. People entering a field do so for a reason. It might just be to do a job and get paid, but it could also be because no one is making what they want. Newbies unconsciously represent gaps in the market where someone with better execution could make a killing.

Brb, got to dive beginner programming forums and look at the types of projects that are so pressing that someone is willing to learn how to program.

— What gig workers can learn from romance writers

— Hacker News

.

.

2018.03.08 Thursday by ACHK

Physical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itself may be loosely defined as “that which can distinguish one thing from another”. The information embodied by a thing can thus be said to be the identity of the particular thing itself, that is, all of its properties, all that makes it distinct from other (real or potential) things. It is a complete description of the thing, but in a sense that is divorced from any particular language.

— Wikipedia on Physical information

2014.09.12 Friday ACHK

反白論起點 2.2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4 月 10 日的對話。

無錯。上司時常無故出現的公司,不會是效率高的公司。那正正就是老子講法的一個反例。

最佳的領袖,就是那些人民不覺其存在的領袖,因為最佳的領袖,會令到這個社會,無災無難。既然是無災無難,人民就自然不會察覺,其領袖的存在,亦不會察覺,其領袖需要存在。所以,人民反而會以為,這個領袖好像無所作業,可有可無。

正如壞醫生沒有能力,或者沒有意願,一次過醫好你,令你時常要去光顧他。換句話說,他會時常在你的世界出現。但是,好醫生有能力,亦有意願,一次過醫好你,令你短期內,也毋須再去光顧他。換而言之,他極少會在你的世界出現。那樣,你就自然不會察覺,他的重要性;甚至,你直情忘記了,他的存在。

一般人也以為,「無災無難」是自然現象。他們以為,萬事不作,就自動萬事大吉。實情是,這個世界,因為天災人禍,是一個地獄。「有災有難」,才是自然現象,才是預設狀態。

如果你不覺得這世界是個地獄,那是因為有很多人,包括你自己,為你提供了一些保護罩。例如,「上班」就是「滅災滅難」的工序之一。雖然,上班十分辛苦,但是,如果不上班,你就要捱餓,更加辛苦。

「無事發生」,就即是「無災無難」。「無災無難」,近乎是一個奇蹟。所以,單單是「無事發生」本身,就要領袖,以至是全體的大部分人民,十分刻意、十分艱苦的經營。

— Me@2014.08.03

2014.08.03 Sun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反白論起點 2.1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4 月 10 日的對話。

Chapter 17 (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
其次,親而譽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貴言,
功成事遂,
百姓皆謂我自然。

Great rulers are hardly known by their subjects,
    Then come those the people draw near and praise,
    Then those the people hold in fear,
    Then those the people revile.
    When one lacks trust, one finds no trust.

Reluctantly, without boasting;
Perform actions, accomplish deeds;
The people will say it happened naturally.

— Tao Te Ching (Wikisource translation)

老子的《道德經》之中提到,最佳的領袖,就是那些人民不覺其存在的領袖。人民反而會以為,這個領袖好像無所作業,可有可無。

(安:我現在的上司,就沒有這個智慧。我上司很刻意地,要下屬知道他的存在,繼而再顯示自己的存在價值。

我上司的管理方法,就是 Joel Spolsky 所講的「hit and run micromanagement」。「Hit and run」的原本意思是,駕車撞到人後,不顧而去;學名叫做「肇事逃逸」。

把我上司的管理方法,如果真是「方法」的話,比喻成「肇事逃逸」的原因是:

他有太多下屬,所以他其實不太知道,下屬正在執行的工序是什麼。即使知,也不會知其詳情。所以,他為下屬工作所出的主意,通常也有害無利,只會打亂下屬的工作流程,干擾公司的正常運作。

但是,他自己是不會知道那些惡果的,因為,他下了令後,就立刻走到另一組下屬的工作單位,繼續故亂下令。

從任何一個下屬的角度看,我上司就是「肇事逃逸」—— 他一時衝動,下了一些不經大腦的指令後,立刻不顧而去,導致引發一片混亂,傷亡慘重。)

無錯。上司時常無故出現的公司,不會是效率高的公司。

— Me@2014.07.28

2014.07.30 Wednes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量子力學 1.17

因果律 1.22 | 語意互相推卸責任論 1.22 | Verification principle, 5.22 | 西瓜 9.22 | Make a difference, 3.3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4 月 3 日的對話。

換而言之,根據「印證原則」和「萊布尼茲同一律」,你至少要在原則上,講得出有什麼方法,以什麼形式的實驗,分辨到哪一句對和哪一句錯,「量子自由論」和「量子決定論」,才算是「兩個不同」的理論。

如果,就連在原則上,你都講不出,如何分辨它們誰是誰非 —— 所有可能的實驗結果,「量子自由版本」和「量子決定版本」,都必定一模一樣的話,「量子自由論」和「量子決定論」就根本是「同義句」。

(安:那就即是話,如果「量子物理定律」是正確的,無論我「相信」「量子自由論」,還是「量子決定論」,我都沒有錯。)

無錯。你可以根據個人喜好兩選其一,去作為你的世界觀。

我個人的取態是,相信「量子決定論」,取其作為我的思想架構。「量子決定論」不可以直接運用,不代表不可以間接運用;不可以全部運用,不代表不可以部分運用。而「間接而部分運用」的方法是,透過「局部版因果律」,去理解世界:

我們越詳細地了解,越多的物理定律,只要掌握某一個時刻,某一個物理系統,越精緻和越豐富資料,我們就可以越準確地,推斷到該個物理系統,在其他時刻的狀態,無論是過去或者將來。

簡而言之,

所知越多,預測就越準確。

— Me@2013.10.14

2013.10.14 Mon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量子力學 1.16

因果律 1.21 | 語意互相推卸責任論 1.21 | Verification principle, 5.21 | 西瓜 9.21 | Make a difference, 3.2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4 月 3 日的對話。

根據「印證原則」(confirmation principle/weak verification principle)的延伸,或者根據萊布尼茲的「同一律」(identity of indiscernibles),無論句子甲乙的字眼有多大的不同,如果,即使只在原則上而言,你都講不出句子甲和句子乙的意思,在什麼情況之下,有怎麼樣的分別,句子甲乙就根本地,有著同一個意思。兩句只不過是,同一個意思的兩個表達方式而已。

正如「二加二」和「五減一」,雖然貌似不同,實質意思一樣。爭論「二加二」和「五減一」哪個才算正確,只是言辭之爭,浪費時間。

「自由意志問題」的核心難處,正正是帶著這種性質的言辭之爭。「自由意志問題」的意思是,究竟人或者其他有意識的物體,有沒有自由意志?

一個人的意志是自由的,可以做自己的決定;還是,一個人的意志,其實都是受制於各個自然定律,各個決定都是注定的?

簡化起見,我暫時只講,眾多意見中的其中兩個。其一是相信量子物理定律,而認為人有「自由意志」,簡稱「量子自由論」。其二是相信量子物理定律,但卻認為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有「自由意志」,簡稱「量子決定論」。

「量子自由論者」認為:

雖然,宇宙萬物都要遵守『量子物理定律』,隨之而演化,但是,『量子物理定律』本身,內置了隨機性,不單只『容許』,甚至是『勒令』,要有『一因多果』的情況。

那樣,雖然,在同一個處境之下,人不會有無限個選擇,即是不會有絕對的自由,但是,在同一個處境之下,人往往有超過一個,可能的未來。

由『量子物理定律』所容許的,幾個可能未來之中,選擇自己最喜愛的一個,把它實現,就是在運用『自由意志』。

「量子決定論者」則認為:

宇宙隨著量子物理定律演化,一切事件皆是必然的,包括每一個人的每一個決定。而人有自由意志,只是一種錯覺。

雖然,『量子物理定律』本身,內置了隨機性,但是,那些『隨機性』只不過是來自於,邏輯上,我們沒有可能,收集到整個宇宙的所有狀態資料。如果,我們可以知道宇宙,在某一個時刻的全部資料,宇宙之中的所有事件,無論是在過去或者將來,包括每一個人的每一個決定,都可以用『量子物理定律』,運算推斷出來。

一因只會有一果 —— 在同一個處境之下,人只會有一個可能的未來。一切事件皆是必然的,包括每一個人的每一個決定。

(安:你想講,「量子自由論」和「量子決定論」,其實沒有分別?)

無錯。「印證原則」的意思是,你起碼要假想到,「量子自由論」和「量子決定論」在什麼情況下,有怎麼樣的不同結果,它們的內容才算是,真正的「有分別」。

而「同一律」的意思則是,「沒有分別」的東西,就為之「相同」。

The difference that makes no difference makes no difference.

換而言之,根據「印證原則」和「萊布尼茲同一律」,你至少要在原則上,講得出有什麼方法,以什麼形式的實驗,分辨到哪一句對和哪一句錯,「量子自由論」和「量子決定論」,才算是「兩個不同」的理論。

如果,就連在原則上,你都講不出,如何分辨它們誰是誰非 —— 所有可能的實驗結果,「量子自由版本」和「量子決定版本」,都必定一模一樣的話,「量子自由論」和「量子決定論」就根本是「同義句」。

— Me@2013.10.09

2013.10.09 Wednes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量子力學 1.15

因果律 1.20 | 語意互相推卸責任論 1.20 | Verification principle, 5.20 | 西瓜 9.20 | Make a difference, 3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4 月 3 日的對話。

那彷彿就好像,你中了彩票,獲得了一千億元的獎金,存入了你的銀行戶口。但是,銀行的職員跟你說,你每日最多只能從那個戶口中,提款一百元。你就立刻發覺,窮你一生,甚至是十世的時間,都不能用盡那一千億元。如果你的朋友問你:「你是否擁有一千億元?」

你就唯有無奈地答:「那要視乎你『擁有』的定義。擁有而不能用,還算不算是『擁有』呢?」

安:但是,你又真的可以,從那一千億元的戶口之中,每天提取一百元去用。因為那些一百元,始終是來自那一千億元的,你不能說,那一千億元完全沒有用,完全不屬於你。)

無錯。

在這個例子中,你既可以說

我有一千億元的金錢,不過每日只可以提取一百元來使用

」;

亦可以說

我根本沒有一千億元的金錢,不過之後的每一天,也可以得到一百元的獎金。

(安:兩個講法之中,哪一個講法才是正確的?)

兩個都正確。兩個都可以用,因為兩個講法,都準確而完整地,描述了事實。

(安:那樣,哪一個講法,會比較好一點?)

因為兩個都正確,所以客觀上,並沒有所謂,哪一個會比較好一點。主觀上,你可以用經濟原則 —— 哪一句精簡一點,你就用哪一句。但是,在這個例子中,兩句的字數差不多。所以,基本上,你喜歡用哪一句,就用哪一句。

根據「印證原則」(confirmation principle/weak verification principle)的延伸,或者根據萊布尼茲的「同一律」(identity of indiscernibles),

無論句子甲乙的字眼有多大的不同,如果,即使只在原則上而言,你都講不出句子甲和句子乙的意思,在什麼情況之下,有怎麼樣的分別,句子甲乙就根本地,有著同一個意思。兩句只不過是,同一個意思的兩個表達方式而已。

正如「二加二」和「五減一」,雖然貌似不同,實質意思一樣。爭論「二加二」和「五減一」哪個才算正確,只是言辭之爭,浪費時間。

— Me@2013.10.03

2013.10.04 Fri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平行宇宙 3.3

西瓜 8.3 | Copy Me, 6.3 | Verification principle, 4.3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4 月 3 日的對話。

The difference that makes no difference makes no difference.

無關痛癢的分別,毋須理會。

你這個問題,其實是哲學裡的 problem of identity,即是「同一問題」,或者「身份問題」。「身份問題」追究的是,何謂「同一個人」?

我們在上幾次,討論「時間定義」和「記憶」時,已經探討過這個問題。正如剛才所講,是否「同一個自我」,要視乎你自己的定義。「定義」即是「用法」,並沒有「對錯」可言,只有「恰不恰當」。

一個比較恰當的定義是,根據洛克(John Locke)的標準 —— 有同一個記憶,就為之「同一個自我」。

— Me@2013.01.28

2013.01.28 Mon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平行宇宙 3.2

西瓜 8.2 | Copy Me, 6.2 | Verification principle, 4.2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4 月 3 日的對話。

我們可以把「同一個宇宙」定義為,一個有「因果關係」的時空區域。「平行宇宙」這個詞語中的「平行」,是指老死不相往來,互不相干。如果有兩個時空區域,完全沒有任何形式的因果連繫,我們就應該把那兩個區域,標籤為「兩個宇宙」。

(安:但是,我問題的前提是,我有一部時光機。我有可能由一個平行宇宙「甲」,走到另一個平行宇宙「乙」。那樣,「宇宙甲」就可以透過我和我的時光機,去影響「宇宙乙」。甲乙就開始有因果關係。原本的兩個「平行宇宙」,亦都不再「平行」。那樣,難道甲乙宇宙,就為之「二合為一」嗎?

另外,即使現實世界只有一個宇宙,由於宇宙膨脹的速度比光速還高,而光速本身,又是宇宙中訊息傳遞的終極最高速度,宇宙中的很多區域之間,自盤古初開,就永世不相往來,不可能有任何「因果關係」。那樣,難道那眾多區域,就為之「多重宇宙」嗎?)

你帶出了問題的重點。那是言辭之爭。

是否「同一個宇宙」,要視乎你自己的定義。「定義」即是「用法」,並沒有「對錯」可言,只有「恰不恰當」。

如果是一個常用的詞語,社會有一個慣常的用法,而你卻在沒有任何理據,和沒有事先聲明的情況下,用了一個極端不同的定義,那就為之「不恰當」。例如,「電腦」的一般意思是解作「運算機器」。如果你卻用這個詞語來指「蘋果」,就會引起很大的誤會。例如,當你說「我每天也會吃一個電腦」時,大家也會覺得你是瘋子。

但是,「同一個宇宙」並不是常用詞語,並沒有一個約定俗成、相對客觀的用法。既然沒有「先天的恰當定義」,那就應該「用者自付」。既然是你帶頭使用這個罕見詞彙,你就應該自己先給予一個清晰的定義。如果大家也接受,我們就可以用它,來繼續討論問題。

換句話說,你應該由自己回答,你原本的問題 —— 怎樣分辨「兩個平行宇宙」和「同一個宇宙的兩個不同區域」?

你要講得出,至少在原則上,「去了另一個平行宇宙」和「去了同一個宇宙的另一個區域」,會有什麼觀察結果上的分別。

如果你講得出有什麼分別 —— 例如「在同一個宇宙,我的薪金不會變;但是在另一個宇宙,我的薪金會加倍」—— 你就毋須問我如何分辨,因為,你只要看看自己的薪金有沒有變,就可以知道,究竟自己是「去了另一個平行宇宙」,還是「去了同一個宇宙的另一個區域」。如果你講不出有什麼分別,你問我如何分辨也沒有意思,因為那代表了,根據你的用法,「兩個平行宇宙」和「同一個宇宙的兩個不同區域」,根本是同義詞。

The difference that makes no difference makes no difference.

無關痛癢的分別,毋須理會。

— Me@2013.01.26

2013.01.26 Satur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web.py

The web.py slogan is: “Think about the ideal way to write a web app. Write the code to make it happen.”

This is literally how I developed web.py. I wrote a web application in Python just imagining how I wanted the API to be.

— The web.py Philosophy

— Aaron Swartz

2013.01.25 Friday ACHK

平行宇宙 3.1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4 月 3 日的對話。

(安:我有另一個問題。假設我乘坐太空船,或者時光機,由一個地方(時空位置),去到另一個地方,見到一個和我原本世界十分相似的環境。在那裡,我還遇到「另一個自己」。

那樣,我究竟去了「同一個宇宙的另一個時間」;去了「同一個宇宙的另一個位置(空間區域)」,而那所謂的「另一個自己」,只不過是一個,和我極度相似的人;還是,我真的是去了「另一個平行宇宙」呢?

這三種情況,有辦法可以分辨到嗎?)

「同一個宇宙」的意思,可以是指遵守同一組物理定律的時空區域。

(安:但是,邏輯上可能,同一個宇宙的不同時空區域,遵守不同的物理定律。而另一方面,邏輯上亦可能,不同的宇宙,遵守同一組物理定律。)

題外話,如果不是同一個宇宙中,所有時空都適用的,就不會叫做「物理定律」。言歸正傳,你的質疑有效。

我們可以把「同一個宇宙」定義為,一個有「因果關係」的時空區域。「平行宇宙」這個詞語中的「平行」,是指老死不相往來,互不相干。如果有兩個時空區域,完全沒有任何形式的因果連繫,我們就應該把那兩個區域,標籤為「兩個宇宙」。

— Me@2013.01.23

2013.01.23 Wednes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diff 5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3 月 27 日的對話。

有一種電腦程式,叫做「diff」(差分),作用是比較兩個檔案,顯示它們的差別。例如,《維基百科》的文章不斷被人修改更新。如果你想知道《香港》條目,昨天和今天的版本有何不同,你只要「diff」了兩個版本就可以。亦即是話,「diff」程式會自動顯示兩個版本的差別,而毋須靠你自己「徒手」比較。

「diff」這個動詞概念,即使是對日常生活,也十分有用。例如,去年我和我物理碩士班的一位同學說:「我現在聽課時,再不會把教授講的所有東西,都記錄下來。無論是在心中還是紙上,做筆記時,我只會留意,我已知的和教授講的,有什麼差別。」換句話說,我 diff 了「自己所知」和「教授所講」。一方面,那節省了我大量心神時間。另一方面,那有助我把握重點,加強記憶。

— Me@2012.09.14

2012.09.14 Fri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