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基本原理 1.2.2.5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4 月 24 日的對話。

.

然後第三點會,補充第一點。剛才第一點說,一課應只有一個重點。定義何謂「一點」和何謂「一課」,正正是講者的職責。

第三點就是,宏觀而言,

說話要 in series(串聯),不要 in parallel(並聯)。你要說完一句說話,才開始下一句。你要講完一個 point(要點),才講下一個。

千萬不要企圖,在同一刻時間中,講超過一句說話。亦千萬不要企圖,在同一句說話中,包含超過一個要點(point)。

簡言之,說話要有條理。

— Me@2010.09.05

那就正正為什麼是「條理」,而不是「塊理」。思路是一「條」線,不是一「塊」面。

那就正正為什麼是「思路」,而不是「思面」。思路是一條「路」,不是一塊「面」。

.

那正正是,「安排」這個詞語的意思,把眾多想法要點,安放成一個排列。

情形就好像打字一樣。打字快的原因是,你打完一個英文字母,才打下一個;而不是在同一刻,打超過一個字母。

如果你企圖在同一刻,打超過一個字母,你會打錯字。字母次序錯了的話,時間得不償失。

— Me@2010.09.05

— Me@2022-10-25 02:58:36 PM

.

.

2022.10.26 Wednes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Presentation 基本原理 1.2.2.3

反不相關推薦 3.3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4 月 24 日的對話。

.

每一節課應該,只有一個重點。在該課中,你要用不同的句子、字眼、例子,來重複釐清和闡述,那個重點。講課時,一切的細節,都要圍繞著,那個重點來運行。

.

(安:但是,有時正正就是需要,解釋兩個要點的關係。那又如何做到,一節課只講一要點呢?)

.

「一課一要點」只是大概而言的企圖,毋須百分百執行。

另外,(甲、乙)兩個要點的關係,本身就已成一個要點(丙)。

.

(安:你的意思是,第一、二、三節課,分別講甲、乙、丙?)

.

漫畫化來說,正確。但是,你千萬不要,鑽牛角尖地問:「何謂『一個』要點?多大的要點,才為之『一個』呢?」

那是相對於,當刻的聽眾而言。一位聽者的「一個」要點,對於另外一位來說,可以是「兩個」。所以,你有責任,為當刻的聽眾,提供適合他們的「一個」要點。

.

另外,在那堆要點之中,你不單是選「一個」,而且還要選,對他們而言,最有用的那一個。那往往是在,他們知識邊緣的東西,即是介乎知與不知之間。

換句話說,究竟是眾多要點中的哪一個呢?

就是聽眾當刻,剛剛有能力理解的數個要點之中,最重要、最根本的那一個。

— Me@2022-08-28 07:56:28 PM

.

.

2022.08.29 Mon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十萬七千里 3.2

數學教育 7.4 | The least of all evils 8.2 | 眾害取其輕 8.2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4 月 24 日的對話。

.

… began doing just one thing ever which he had control.

— Stephen Covey

.

這個原理用作,人生哲學的比喻的話,就是指,即使「目標不可能」,也不代表「要完全放棄」。亦即是話,即使你的一些人生目標,不可能實現,那也不代表你,完全沒有東西可以做。那「不可能的目標」或許可以,轉化為一個「可能的近似版本」。

.

即使有些情況下,現實和理想,還相差十萬八千里,你總可以嘗試,把理實拉近理想一點點。你由 108,000 里,行到 107,999 里之處,才再想下一步,如何行近再一點點。見步行步,行步見步。

達到或接近理想,不是每人都做到。但是,減少理實和理想的距離,那怕只是一點點,則是大部人都,可以執行的任務。

追尋快樂,要機緣巧合。但減輕痛苦,則能力可及。

— Me@2022-04-09 04:20:42 PM

.

.

2022.04.09 Satur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十萬七千里 3

數學教育 7.3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4 月 24 日的對話。

.

(安:另外,他提的另一個,有關學習數學的要點是,即使假設你在大學中,學到的數學,在日常生活中沒有用,單單是為獲取,那些嶄新的元素概念本身,就已經能夠令你有超能力;令你有一些,常人沒有的思考工具、比喻語言。)

再例如,在微積分之初,我們學到了「極限」這概念。有時一些數式,永遠不會達到某個數値,但是卻可以,無限迫近。

例如,\displaystyle{\forall x,~~\frac{1}{x} \ne 0};意思是,無論你把 \displaystyle{x} 設成任何數値,\displaystyle{\frac{1}{x}} 都不會等於零。但是,你卻可以要求 \displaystyle{\frac{1}{x}},任意接近零。

\displaystyle{\lim_{x \to \infty} \frac{1}{x} = 0}

例如,如果想 \displaystyle{\frac{1}{x}}\displaystyle{0} 相差,少於 \displaystyle{0.01} 的話,你就設 \displaystyle{x = 101};如果想相差,少於 \displaystyle{0.0001} 的話,你就設 \displaystyle{x = 10001};如此類推。

.

這個原理用作,人生哲學的比喻的話,就是指,即使「目標不可能」,也不代表「要完全放棄」。亦即是話,即使你的一些人生目標,不可能實現,那也不代表你,完全沒有東西可以做。那「不可能的目標」或許可以,轉化為一個「可能的近似版本」。

.

例如,你的目標是「不勞而獲」,不用工作就有金錢收入。一般情形下,那是不可能。但是,「不勞而獲」有近似的版本嗎?

有,有一些。 例如,「小勞大獲」可以嗎?又例如,找你喜歡的工作可以嗎?

快樂工作的話,工作就不再是「工作」了。你被迫做一件事的話,那件事就是「工作」。你即使沒有需要,也會因為喜好,而做一件事的話,那件事就是「娛樂」。

— Me@2022-03-14 05:11:29 PM

.

.

2022.03.20 Sun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PhD, 3.7.1

碩士 4.7.1 | On Keeping Your Soul, 2.2.7.1

.

(問:根據你的講法,好像大部分情況下,都不應該讀研究院似的。)

在理想的情況下,你可能應該讀研究院。

(問:為什麼不講實際情況,而要講理想情況。講理想情況,即是脫離現實、執行不到。那不是浪費時間嗎?)

不是。

一來,「理想不能達到」,只是通常,並非必然。

二來,即使在「理想不能達到」的情況下,探討理想,都可以有益處;因為,那會令你知道,如何接近它。

(問:但是,現實可能同理想,相差「十萬八千里」。)

那樣,你仍然可以研究,如何把那「十萬八千里」的距離,縮減成「十萬七千九百九十九里」。

(問:那麼小的進步,又有什麼用呢?)

多麼小的進步,都可能帶來,鉅大的後果。例如,考試僅僅合格,和僅僅不合格,相差多少分?

還有,你並不是進步一點後,就原地踏步。

反而,進了一小步後,現實就立刻稍有不同,令你很有機會,可以繼而,進下一小步,甚至是下一大步。

簡言之,「見步行步,行步見步」,是一個不斷循環的過程。

(問:那樣,你心目中的理想情況是什麼?)

假設你已經有財政自由 …

— Me@2019-05-18 03:14:02 PM

.

.

2019.05.18 Satur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Find one, organize two

Technical debt

.

dna113 1 day ago [-]

I recently needed an HDMI cord for a monitor and realized that my cord drawer was accruing technical debt.

Whenever I am done with a cord I just throw it in there… it gets all tangled up with all the others. When I inevitably need one of those cords I impatiently pull it out and it makes all the other cords more tangled.

Here I am needing an HDMI cable that won’t just come out easily, I have to pay off my past laziness. But I have choices/tradeoffs/opportunities here.

I can just hurry up and get the minimum untangled and get back to watching TV.

I could untangle all of them since untangling one of them will help me untangle the others and wrap and label them.

I could just untangle the minimum, but also throw a roll of tape and a marker in there and wrap and label all future cords that go into that drawer, eventually they’ll all be nicely wrapped up and well documented.

¯\_(ツ)_/¯

jolmg 1 day ago [-]

Wow. I never thought of clutter in the home as technical debt, but it’s as similar as you describe. That really makes me see home organization in a whole new light.

— Technical Debt Is Like Tetris

— Hacker News

.

Whenever you have to search for something, once you have found it, organize an additional thing.

— Me@2019-03-12 11:12:28 AM

.

.

2019.03.13 Wednes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PhD, 3.3

故事連線 1.1.5.3 | 碩士 4.3 | On Keeping Your Soul, 2.2.3 | Release early. Release often, 3.3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4 月 18 日的對話。

.

所以,如果不是為了做學問、做研究,我大概不會去讀研究院。

(問:那是什麼意思?)

如果不是為了做研究,而是純粹為了穫得,碩士或博士學位的話,攻讀研究院是,十分浪費時間的。

換句話說,理想而言,不應為了穫得博士學位,去花(例如)六年時間,寫博士論文。反而,如果你的終極目標是做學問,你就應該直接,不斷做學問;能否穫得碩士/博士學位,並不應成為你考慮的,主要因素。

在你不斷做研究的途中,自然會有一刻,累積的研究成果/文章,無論在質素和份量上,都等價甚至優於,一般的博士論文。那時,你就有機會,透過遞交研究成果,向大學申請參與,博士論文答辯試(thesis defense);從而有機會,「直接」獲得一個博士學位。

換而言之,你的研究文章,如果是真材實學、上乘之作,它就是你的「博士論文」。

當年,哲學家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和物理學家愛因斯坦,都是用這個方法,獲得博士學位的。

(問:他們大概毋須,任何博士學位吧?

根本,「愛因斯坦」這名字,遠遠重要過,「博士」這銜頭。)

無錯。所以,我以上是說「理想而言」。實際而言,在你不是研究生的情況下,要「不斷做研究」,近乎沒有可能;除非,你是金庸小說中的主要角色。

(問:什麼意思?)

他們彷彿都是,既不用上班,亦毋須維生。

那樣,他們才可以全天候地,鑽研武功。

— Me@2019-02-21 03:06:38 PM

.

.

2019.02.21 Thurs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PhD, 3.2

故事連線 1.1.5.2 | 碩士 4.2 | On Keeping Your Soul, 2.2.2 | Release early. Release often, 3.2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4 月 18 日的對話。

.

同理,合理一點的博士論文編寫模式,同樣是「release early, release often」(極速(而)頻繁(地)出版)。如果我攻讀博士課程,從課程之開頭,我就應該(例如)每一出版一篇網誌短文。日日如是,累績三年。然後,選當中最好之十篇文章合體,再打磨成學術文章出版。

(問:那樣,會不會在你成功,出版學術文章之前,就已經被同行之中的害群之馬,盜取了你的原創概念,從而捷足先登,出版了文章?)

絕對有可能。所以,你未必要跟足這個例子。重點是,你根據其精神,來設計你的策略。

(問:你的「其精神」,是指「release early, release often」?)

無錯。以下把它簡稱為「頻繁出版」。有了這個精神,你自然可以適當地修改這個例子,避免被壞人抄襲。例如,你每天學術短文,不必發表於公開網誌上。你可以改為,只發表在半公開的網誌上,導致只有知己朋友可以看到。

而最重點是,有了這個「『極速頻繁出版』遠比『延緩完美出版』優勝」的心態後,你會知道,在博士課程中途,甚至是之初,在專業學術期刊發表,每篇幾頁的文章,遠比在博士課程後期,在大學研究院之內發表,每本三百頁的論文,來得重要。

試想想,如果已經出版過,幾篇學術文章,把它們合體成博士論文,又有何難度呢?

其實,你博士論文中,最重要的想法,就已經在那幾篇文章之中。你需要做的,就只是串聯、擴展和打磨罷了。

(問:你的意思是,要透過每天出版一篇短文,累積成每數個月一篇,可出版的學術期刊文章;然後,再透過那數篇學術期刊文章,累積成你那本博士論文?)

— Me@2019-01-22 06:46:23 PM

.

.

2019.01.22 Tues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PhD, 3.1

故事連線 1.1.5.1 | 碩士 4.1 | On Keeping Your Soul, 2.2.1 | Release early. Release often, 3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4 月 18 日的對話。

.

一般寫博士論文的方法過程,有如 closed source software(閉源軟件)的開發一樣,是不合理的。

那個方法是,花數年時間,編寫一個軟件程式,然後才正式出版。這個方法的危險之處是,如果軟件上市以後,才發現不受市場認同的話,那數年的投資,基本上是血本無歸的。

合理一點的開發模式是,open source software(開源軟件)開發時,一個經常採用的方法,叫做「release early, release often」(極速(而)頻繁(地)出版)。意思是,與其花數年時間,去編寫一個軟件程式的「完美」版,然後才正式出版,倒不如,先把那個軟件的「最粗疏但已經可用」版本,極速完成,然後立刻出版。

那樣,那公司就可以馬上得到,市場的初步反應;從而決定:是否繼續開發那個軟件:如果繼續的話,又應該改進哪些部分。

如果決定繼續開發,就立刻重覆這個「極速出版」流程。亦即是話,再把那個軟件改進部分的,「最粗疏但已經可用」版本,極速完成,然後立刻出版。

— Me@2019-01-13 06:22:43 PM

.

.

2019.01.13 Sun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無限倍 2

二十分開始 2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8 月 5 日的對話。

.

昨天,HYC 跟我說,她不肯做化學科 past paper(過往試題)的原因是,她一嘗試開始做,就發覺幾乎題題也不懂做。結果,就只拿得 20 分,十分難看。

但是,你要意會到,你要一日未開始做,化學科的 past paper,你化學科的功力,就連那 20 分也沒有。你只有 0 分。

相反,如果你開始做了,第一份的 past paper,得到 20 分的話,你就是由 0 分進步至 20 分。試想想,由 0 分進步至 20 分,是進步了多少倍?

(CSY:無限倍。)

(CPK:哈哈!)

不是嗎?

— Me@2014.07.23

.

.

2014.07.23 Wednes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二十分開始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8 月 5 日的對話。

.

你們有沒有做,物理科的 past paper(過往試題)?

(CPK:有。)

做沒有計算分數?

(CPK:有呀!)

你這次頗為高分。那是不是很振奮人心?

所以,你科科也應這樣做。

化學科呢?有沒有做 past paper?

(CPK:未呀。)

很多人也是那樣,不肯開始做某些科目的 past paper。

為什麼不做呢?

如果你第一次做,某一科按年份的 past paper,例如化學科,你要有心理準備,你得到的分數,將會奇低,例如只有 20 分。

昨天,HYC 跟我說,她不肯做化學科 past paper 的原因是,她一嘗試開始做,就發覺幾乎題題也不懂做,十分難看。

(CPK, LMC:係呀…)

你要記住,如果一個錯誤你平日未犯過,你在考試時,就很可能會犯。那如何保證考試時,不會犯那個錯誤呢?

就是在考試前,盡早先犯一次,從中學習,自此免疫。

你並不能選擇,犯不犯某個錯誤。你只能選擇,考試前犯,還是考試時犯。

換句話說,大概而言,按年份做 past paper 時,你要經歷過 20 分,才能得到 30 分;你要經歷過 30 分,才能得到 40 分;如此類推。

抱著這個心態的話,你就不會因為「怕低分怕難看」,而不敢開鈶按年份做 past paper。

例如,你今個星期做 2000 年的那一份化學科試題,只有 20 分。那樣,你就從中學習,從而,在下個星期的那一份,即是 2001 年試題,進步 5 分。

雖然 20 分進步了 5 分,亦只有 25 分,但是,你不要看小那 5 分。如果你每星期也按年份做一份 past paper,從而進步 5 分,試想想,你三個月後,會進步了多少分?

— Me@2014.07.20

.

.

2014.07.20 Sun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The smallest possible step, 5

Expecting to finish is expecting to control the future directly.

However, you cannot control the future directly.

You can control the future only through the now actions.

In other words, you cannot finish. Instead, you can get finishing only by keeping starting.

— Me@2010.12.19

— Me@2014.04.07

2014.04.09 Wednes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可操作目標 2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4 月 10 日的對話。

.

又例如,有時候,面對一件大功課,或者大任務時,你會覺得有很大壓力。而大壓力的主要原因是,你企圖「完成任務」。但是,「完成任務」並不是一個「正作用目標」。亦即是話,它不是一個「可操作的目標」。試想想,有哪一個步驟,你現在立刻可以做,去「完成」哪個任務呢?

沒有。而亦正正是,根本沒有任何步驟,可以立刻執行去「完成任務」,而你又很想,去立刻「完成任務」,你才會煩惱不安。

正確的態度應該是,首先,你要認清,「完成任務」並不是一個「正作用目標」,所以,你要想一想,有什麼「正作用目標」,可以作為「踏腳石目標」,會引發出「完成任務」這個「副作用」。

其實很簡單,「完成任務」的「踏腳石目標」,就是「開始任務」。「開始任務」是一個「正作用目標」,可以直接去追求。一方面,「開始任務」可以立刻執行,即是「可操作的」。另一方面,只要你不斷「開始任務」,「完成任務」這一個劇情,自然最終會出現,不用你去操心。

(安:雖然只要不斷「開始任務」,「完成任務」最終會出現,但是,那個「最終」有時會來不及,在期限之前出現。)

那樣,你除了要不斷執行「開始任務」之外,你還應該不斷執行,「刪除不必要的步驟」和「加快必要的步驟」這兩個目標。「開始任務」、「刪除不必要的步驟」和「加快必要的步驟」,都是「準時完成任務」的先決條件。三者都是「可操作目標」。

(安:去分辨「正作用目標」和「副作用目標」,你剛才的講法是:

幾乎,凡是 actionable(可操作的)的目標,都是『正作用目標』。『可操作』的意思是,你有一些實質行動,可以立刻執行,令你明顯地,立刻直接向著那目標,走近了一點。

我覺得可以再簡單一點:

幾乎,凡是『現在』的,就是『正作用目標』;凡是『將來』的,就只能作『副作用目標』。

例如,「完成任務」這件事件處於「將來」,所以,「現在」的你因為不能觸及它,而導致不能直接影響它。但是,「開始任務」處於「現在」,你可以立刻執行,所以,「開始任務」是一個「可操作目標」。)

可以這樣說。「將來」可以視為「現在」的「副作用」。建構「將來」的唯一方法是,善用「現在」,盡力處理好眼前的事情。那就是「活在當下」的,其中一個要點。

不過要留意,雖然,「幾乎,凡是『現在』的,就是『正作用目標』;凡是『將來』的,就只能作『副作用目標』」,但是,你千萬不要,把這一句曲解成:

『正作用目標』和『副作用目標』的必然分別,就是『現在』與『將來』之差。

有一些「副作用目標」及其「踏腳石目標」,主要分別的重點,並不在於「現在」與「將來」之爭。

例如,假設你的目標是「財政健康」。它的其中一個「踏腳石目標」是,找到穩定的工作。「財政健康」是「找到穩定工作」的副作用。但是,當你還未找到工作時,兩者也同樣,來自於「未來」。

— Me@2014.03.12

.

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

大處著眼 小處著手

.

.

2014.03.12 Wednes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可操作目標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4 月 10 日的對話。

.

Design is a side effect.

傑作是一種副作用。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之中,哪些事應該「人謀」,哪些事應該「天成」,需要一定的智慧。需要一定的智慧,其實就即是代表,沒有百分百的公式,未必有一定的答案,很多時需要「執生」,即是隨機應變。那正是「寧靜禱文」中,想帶出的其中一點。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Th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 Serenity Prayer

(安:這個講法我並不反對。但是,有沒有一些大方向,可以給「種子論」的初學者,在有足夠的智慧前,就可以判斷到,哪些目標不可以直接追求,而只能成為一些「踏腳石目標」的「副作用」呢?)

簡化起見,我把「不可以直接追求,而只可以間接追求的目標」,簡稱為「副作用目標」。「副作用目標」的特性是,你只能透過,先找出其對應的「踏腳石目標」,然後奮力追求,去間接達到。在追求那「踏腳石目標」的過程之中,自然會衍生出,你原本想要的「副作用目標」。

可以直接追求的目標,我則稱為「正作用目標」。凡是「踏腳石目標」,都是「正作用目標」,因為,如果一個目標不可以直接追求,你就不會把它用作「踏腳石」。

但是,不是所有「正作用目標」,都是「踏腳石目標」,因為,有時候,那「正作用目標」,就是你的「最終目標」;你在事前並沒有期望,它還會再衍生出,什麼「副作用」。

.

你問題的意思是,有沒有簡單一點的方法,去分辨「正作用目標」和「副作用目標」?

.

有,但那真的只是「大方向」,不宜過份解讀,亦不要胡亂使用。

幾乎,凡是 actionable(可操作的)的目標,都是「正作用目標」。「可操作」的意思是,你有一些實質行動,可以立刻執行,令你明顯地,立刻直接向著那目標,走近了一點。例如,「找到另一半」這個目標,並沒有任何的一步,你可以立刻執行,所以,「找到另一半」並不是「正作用目標」。

你要走近「找到另一半」,就唯有先找出,它的「踏腳石目標」。例如,「增加自己的吸引力」,可以是「找到另一半」的其中一個「踏腳石目標」,因為,「吸引力增加」的其中一個「副作用」是,「找到另一半」。而「增加自己的吸引力」之中,有很多步驟,都可以立刻執行。

例如,如果你平日沒有運動,你就應該立刻開始。當你養成了,做適量和適當運動的習慣後,除了身體會健康一些之外,你的身型亦會健美一點,而精神氣息更會明朗很多。那樣,你的整體吸引力,自然會大大提高。

.

又例如,有時候,面對一件大功課,或者大任務時,你會覺得有很大壓力。而大壓力的主要原因是,你企圖「完成任務」。但是,「完成任務」並不是一個「正作用目標」。亦即是話,它不是一個「可操作的目標」。試想想,有哪一個步驟,你現在立刻可以做,去「完成」哪個任務呢?

沒有。而亦正正是,根本沒有任何步驟,可以立刻執行去「完成任務」,而你又很想,去立刻「完成任務」,你才會煩惱不安。

正確的態度應該是,首先,你要認清,「完成任務」並不是一個「正作用目標」,所以,你要想一想,有什麼「正作用目標」,可以作為「踏腳石目標」,會引發出「完成任務」這個「副作用」。

其實很簡單,「完成任務」的「踏腳石目標」,就是「開始任務」。「開始任務」是一個「正作用目標」,可以直接去追求。一方面,「開始任務」可以立刻執行,即是「可操作的」。另一方面,只要你不斷「開始任務」,「完成任務」這一個劇情,自然最終會出現,不用你去操心。

— Me@2014.03.06

.

Keep on starting, and finishing will take care of itself.

— The Now Habit, p.109

.

.

2014.03.06 Thurs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驗算校對 2.6

活在當下 6.6 | 唔識就飛 10.5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7 月 27 日的對話。

所以,有很大的機會,「完成了一題的一個部分後,就立刻作校對」這個策略,會令你的考試成績好一點。

那様,你怎樣可以肯定,對你來說,「每題即驗」是否真的好過「做完卷才驗」呢?

你一定要在平時先行測試。你在「按年份、計時間、計分數」做 past paper(歷屆試題)時,就應留意一下,兩個驗算策略之中,哪個對你最有利。

即使假設你選定了「每題即驗」,你還要研究,面對各種情境時,應該如何自處。例如,每種題目有何高速驗算方法?甚至,有哪些題目,你根本不應該驗算?

近乎每種題目,都有對應的高速驗算方法。例如,一題如果需要三分鐘運算,通常 15 秒內就可以完成驗算。那些高速驗算方法,你一定要在平時先行收集,因為,你不可能在考試的緊迫時間之中,即製即用。

但是,有時候,你會遇到一些新奇一點的題目,沒有你已知的高速驗算技巧,只能靠低速。例如,那一題運算需要五分鐘,而驗算亦需要五分鐘。那樣,你就要立刻取捨,決定值不值得花那額外的五分鐘,去驗算校對。

如果那一題是某長題目的第一部分,你就應該花,因為,那長題目之後幾部分的對錯,會建基於第一部分答案的正確與否。相反,如果那一題是某長題目的最後一部分,你就可以考慮,在題號上寫一個「C」字,代表暫時擱置驗算。

要掌握這些隨機應變的能力,就要靠試前日積月累的修行。考試時的清晰頭腦,來自平日的混亂心靈。

— Me@2013.11.12

2013.11.12 Tues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