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學 1.17

因果律 1.22 | 語意互相推卸責任論 1.22 | Verification principle, 5.22 | 西瓜 9.22 | Make a difference, 3.3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4 月 3 日的對話。

換而言之,根據「印證原則」和「萊布尼茲同一律」,你至少要在原則上,講得出有什麼方法,以什麼形式的實驗,分辨到哪一句對和哪一句錯,「量子自由論」和「量子決定論」,才算是「兩個不同」的理論。

如果,就連在原則上,你都講不出,如何分辨它們誰是誰非 —— 所有可能的實驗結果,「量子自由版本」和「量子決定版本」,都必定一模一樣的話,「量子自由論」和「量子決定論」就根本是「同義句」。

(安:那就即是話,如果「量子物理定律」是正確的,無論我「相信」「量子自由論」,還是「量子決定論」,我都沒有錯。)

無錯。你可以根據個人喜好兩選其一,去作為你的世界觀。

我個人的取態是,相信「量子決定論」,取其作為我的思想架構。「量子決定論」不可以直接運用,不代表不可以間接運用;不可以全部運用,不代表不可以部分運用。而「間接而部分運用」的方法是,透過「局部版因果律」,去理解世界:

我們越詳細地了解,越多的物理定律,只要掌握某一個時刻,某一個物理系統,越精緻和越豐富資料,我們就可以越準確地,推斷到該個物理系統,在其他時刻的狀態,無論是過去或者將來。

簡而言之,

所知越多,預測就越準確。

— Me@2013.10.14

2013.10.14 Mon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量子力學 1.16

因果律 1.21 | 語意互相推卸責任論 1.21 | Verification principle, 5.21 | 西瓜 9.21 | Make a difference, 3.2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4 月 3 日的對話。

根據「印證原則」(confirmation principle/weak verification principle)的延伸,或者根據萊布尼茲的「同一律」(identity of indiscernibles),無論句子甲乙的字眼有多大的不同,如果,即使只在原則上而言,你都講不出句子甲和句子乙的意思,在什麼情況之下,有怎麼樣的分別,句子甲乙就根本地,有著同一個意思。兩句只不過是,同一個意思的兩個表達方式而已。

正如「二加二」和「五減一」,雖然貌似不同,實質意思一樣。爭論「二加二」和「五減一」哪個才算正確,只是言辭之爭,浪費時間。

「自由意志問題」的核心難處,正正是帶著這種性質的言辭之爭。「自由意志問題」的意思是,究竟人或者其他有意識的物體,有沒有自由意志?

一個人的意志是自由的,可以做自己的決定;還是,一個人的意志,其實都是受制於各個自然定律,各個決定都是注定的?

簡化起見,我暫時只講,眾多意見中的其中兩個。其一是相信量子物理定律,而認為人有「自由意志」,簡稱「量子自由論」。其二是相信量子物理定律,但卻認為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有「自由意志」,簡稱「量子決定論」。

「量子自由論者」認為:

雖然,宇宙萬物都要遵守『量子物理定律』,隨之而演化,但是,『量子物理定律』本身,內置了隨機性,不單只『容許』,甚至是『勒令』,要有『一因多果』的情況。

那樣,雖然,在同一個處境之下,人不會有無限個選擇,即是不會有絕對的自由,但是,在同一個處境之下,人往往有超過一個,可能的未來。

由『量子物理定律』所容許的,幾個可能未來之中,選擇自己最喜愛的一個,把它實現,就是在運用『自由意志』。

「量子決定論者」則認為:

宇宙隨著量子物理定律演化,一切事件皆是必然的,包括每一個人的每一個決定。而人有自由意志,只是一種錯覺。

雖然,『量子物理定律』本身,內置了隨機性,但是,那些『隨機性』只不過是來自於,邏輯上,我們沒有可能,收集到整個宇宙的所有狀態資料。如果,我們可以知道宇宙,在某一個時刻的全部資料,宇宙之中的所有事件,無論是在過去或者將來,包括每一個人的每一個決定,都可以用『量子物理定律』,運算推斷出來。

一因只會有一果 —— 在同一個處境之下,人只會有一個可能的未來。一切事件皆是必然的,包括每一個人的每一個決定。

(安:你想講,「量子自由論」和「量子決定論」,其實沒有分別?)

無錯。「印證原則」的意思是,你起碼要假想到,「量子自由論」和「量子決定論」在什麼情況下,有怎麼樣的不同結果,它們的內容才算是,真正的「有分別」。

而「同一律」的意思則是,「沒有分別」的東西,就為之「相同」。

The difference that makes no difference makes no difference.

換而言之,根據「印證原則」和「萊布尼茲同一律」,你至少要在原則上,講得出有什麼方法,以什麼形式的實驗,分辨到哪一句對和哪一句錯,「量子自由論」和「量子決定論」,才算是「兩個不同」的理論。

如果,就連在原則上,你都講不出,如何分辨它們誰是誰非 —— 所有可能的實驗結果,「量子自由版本」和「量子決定版本」,都必定一模一樣的話,「量子自由論」和「量子決定論」就根本是「同義句」。

— Me@2013.10.09

2013.10.09 Wednes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量子力學 1.15

因果律 1.20 | 語意互相推卸責任論 1.20 | Verification principle, 5.20 | 西瓜 9.20 | Make a difference, 3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4 月 3 日的對話。

那彷彿就好像,你中了彩票,獲得了一千億元的獎金,存入了你的銀行戶口。但是,銀行的職員跟你說,你每日最多只能從那個戶口中,提款一百元。你就立刻發覺,窮你一生,甚至是十世的時間,都不能用盡那一千億元。如果你的朋友問你:「你是否擁有一千億元?」

你就唯有無奈地答:「那要視乎你『擁有』的定義。擁有而不能用,還算不算是『擁有』呢?」

安:但是,你又真的可以,從那一千億元的戶口之中,每天提取一百元去用。因為那些一百元,始終是來自那一千億元的,你不能說,那一千億元完全沒有用,完全不屬於你。)

無錯。

在這個例子中,你既可以說

我有一千億元的金錢,不過每日只可以提取一百元來使用

」;

亦可以說

我根本沒有一千億元的金錢,不過之後的每一天,也可以得到一百元的獎金。

(安:兩個講法之中,哪一個講法才是正確的?)

兩個都正確。兩個都可以用,因為兩個講法,都準確而完整地,描述了事實。

(安:那樣,哪一個講法,會比較好一點?)

因為兩個都正確,所以客觀上,並沒有所謂,哪一個會比較好一點。主觀上,你可以用經濟原則 —— 哪一句精簡一點,你就用哪一句。但是,在這個例子中,兩句的字數差不多。所以,基本上,你喜歡用哪一句,就用哪一句。

根據「印證原則」(confirmation principle/weak verification principle)的延伸,或者根據萊布尼茲的「同一律」(identity of indiscernibles),

無論句子甲乙的字眼有多大的不同,如果,即使只在原則上而言,你都講不出句子甲和句子乙的意思,在什麼情況之下,有怎麼樣的分別,句子甲乙就根本地,有著同一個意思。兩句只不過是,同一個意思的兩個表達方式而已。

正如「二加二」和「五減一」,雖然貌似不同,實質意思一樣。爭論「二加二」和「五減一」哪個才算正確,只是言辭之爭,浪費時間。

— Me@2013.10.03

2013.10.04 Fri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量子力學 1.14

因果律 1.19 | Verification principle, 5.19 | 西瓜 9.19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4 月 3 日的對話。

(安:言歸正傳,剛才所講,「量子決定論」的難處在於:

理論上,『量子決定論』相當可信。但是,實際上,『量子決定論』並不可用。而這個『實際上』,實際上是『理論上』或者『原則上』,因為,即使只在原則上而言,任何觀察者也沒有可能,知道整個宇宙狀態的所有數據。

但是,再之前,討論「Laplace 因果律的宇宙版」(經典物理決定論)時,你又指出相同的難處:

即使假設在原則上,我們只要掌握某一個時刻,宇宙狀態的所有資料,我們就可以推斷到,宇宙在任何其他時刻的狀態;我們即使在原則上,也沒有可能,掌握某一個時刻,宇宙狀態的所有資料。

那樣,「量子物理決定論」和「經典物理決定論」,又有何分別呢?

核心分別在於,當兩者都遇上「宇宙版無從驗證」時,「經典決定論」可以由「可信而不可用」的「Laplace 因果律的宇宙版」,修減成「可信又可用」的「Laplace 因果律的局部版」 :

對於同一個物理系統而言,同一個設定(輸入),就每次也會得到,同一個對應的後果(輸出)。

例如,液態的清水,處於地球正常大氣壓力之下,會在攝氏零度開始結冰。我們所考慮的物理系統,就是『處於地球正常大氣壓力下的液態清水』。如果輸入是『溫度攝氏零度』,輸出就一定是『開始結冰』,又名『凝固』。那就為之『世事有常』。

」;

但是,「量子決定論」並沒有所謂的「局部版」,因為考慮「局部版」的話,就一定帶有隨機性,再也不成「一因一果」的「決定論」。

而在微觀粒子的世界,正正是那麼奇幻 —— 同一個情境之下,會有超過一個可能的結果。

用「量子力學」去預測,一個「微觀物理系統」的演化結果時,即是只在原則上而言,我們至多也只可以,預測有那些可能的結果,和各個結果的對應機會率;而大部分情況下,也不可以明確指出,結果一定是哪一個。

— Me@2013.09.30

2013.09.30 Mon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量子力學 1.13

因果律 1.18 | Verification principle, 5.18 | 西瓜 9.18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4 月 3 日的對話。

理論上,「量子決定論」相當可信。但是,實際上,「量子決定論」並不可用。而這個「實際上」,實際上是「理論上」或者「原則上」,因為,即使只在原則上而言,任何觀察者也沒有可能,知道整個宇宙狀態的所有數據。

換而言之,無論智力有多高超、科技有多先進,也沒有任何 人類、生物、電腦 或者 神明,可以達到運用「量子決定論」的先決條件。邏輯上,沒有任何觀察者,可以百分之一百地,執行到「量子決定論」。

「量子決定論」可信而不可用。可信而不可用,還有資格叫做「可信」嗎?

這個問題,可以用剛才討論的那個例子來理解:

那彷彿就好像,你中了彩票,獲得了一千億元的獎金,存入了你的銀行戶口。但是,銀行的職員跟你說,你每日最多只能從那個戶口中,提款一百元。你就立刻發覺,窮你一生,甚至是十世的時間,都不能用盡那一千億元。如果你的朋友問你:「你是否擁有一千億元?」

你就唯有無奈地答:「那要視乎你『擁有』的定義。擁有而不能用,還算不算是『擁有』呢?」

(安:但是,你又真的可以,從那一千億元的戶口之中,每天提取一百元去用。因為那些一百元,始終是來自那一千億元的,你不能說,那一千億元完全沒有用,完全不屬於你。)

無錯。

可信而不可用,還有資格叫做「可信」嗎?

那要視乎你「可信」的定義。

— Me@2013.09.25

2013.09.25 Wednes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量子力學 1.12

因果律 1.17 | Verification principle, 5.17 | 西瓜 9.17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4 月 3 日的對話。

簡而言之,

    宇宙隨著量子物理定律演化,一切事件皆是必然的。

但是,你要小心一點,這只是暫時的結論,而未是最終的結論。到這一步為止,我們只處理了「量子決定論」的第一個問題,而未處理第二個問題。我們暫時只知道,理論上,「量子決定論」相當可信。但是,我們還未確定,實際上,「量子決定論」可不可信。換而言之,我們只知其「可信」,而不知其「可用」與否。

「量子決定論」的第二個問題是,在任何一次的實驗之前,你都要知道整個宇宙狀態的所有數據,才可以百分百準確地,預測到該個實驗的結果。

但是,「宇宙」就是「所有東西」。邏輯上,任何觀察者也沒有可能,觀察到「所有東西」,因為任何觀察者本身,也必定是「宇宙」的一部分。正如,在拍大合照時,並沒有可能會拍到所有人,因為,總要有一個人,去做攝影師。

準確一點的比喻是,邏輯上,任何攝影機也沒有可能,拍攝到「所有東西」,因為至少有一樣東西,它一定拍不到;那就是它自己。

理論上,「量子決定論」相當可信。但是,實際上,「量子決定論」並不可用。而這個「實際上」,實際上是「理論上」或者「原則上」,因為,即使只在原則上而言,任何觀察者也沒有可能,知道整個宇宙狀態的所有數據。

換而言之,無論智力有多高超、科技有多先進,也沒有任何 人類、生物、電腦 或者 神明,可以達到運用「量子決定論」的先決條件。邏輯上,沒有任何觀察者,可以執行到「量子決定論」。

「量子決定論」可信而不可用。

— Me@2013.09.22

2013.09.23 Mon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量子力學 1.11

因果律 1.16 | Verification principle, 5.16 | 西瓜 9.16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4 月 3 日的對話。

同理,如果一位物理學家斷言,

『量子力學』一定正確

或者

『量子決定論』一定正確

」,

他就不是一位負責任的物理學家。但是,如果他宣稱的只是, 

如果『量子力學』是正確的,『量子決定論』則是必然的

」,

他就不會錯,因為這只不過是一句「重言句」。這一句以外,我們還有另一句:

『量子力學』由發現至今八十多年;每逢應用在引力不強的物理系統時,都會得到準確的預測。所以「量子力學」本身,極度可信。

兩句加起來一併考慮的話,我們的結論就是,「量子決定論」相當可信。「量子決定論」的意思是,

一個物理系統的『量子隨機性』,來自於該個物理系統的『環境』。所以,在對任何一個物理系統做實驗之前,你只要知道,整個宇宙狀態的所有數據,你就可以百分百準確地,預測到該個實驗的結果。

簡而言之,

宇宙隨著量子物理定律演化,一切事件皆是必然的。

但是,你要小心一點,這只是暫時的結論,而未是最終的結論。到這一步為止,我們只處理了「量子決定論」的第一個問題,而未處理第二個問題。我們暫時只知道,理論上,「量子決定論」相當可信。但是,我們還未確定,實際上,「量子決定論」可不可信。換而言之,我們只知其「可信」,而不知其「可用」與否。

— Me@2013.09.19

2013.09.19 Thurs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量子力學 1.10

因果律 1.15 | Verification principle, 5.15 | 西瓜 9.15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4 月 3 日的對話。

科學,就是一大堆描述世界的句子。所以,科學句子有機會錯,並不成批評「科學句子」(經驗句)的有效理據。正正是因為科學句子有機會錯,科學才能對外在世界,有所描述。我們可以做的,就只有做大量的實驗,試圖去蕪存菁,否證最多的「科學句」為止。

經歷大量考驗後,仍然生還的「科學句」,正確的機會率就十分高。即使不會像「重言句」般絕對正確,仍然會有一個極高的準確度,導致可信可用。

如果你還不安心,你可以把「星不方論」由

宇宙間沒有任何一個天然的行星,形狀會是正方體的

」,

改為

如果『經典物理學』是正確的,宇宙間沒有任何一個天然的行星,形狀會是正方體的。

那就再保險多一重。根據「經典物理學」的推論,沒有行星會是正方體的。如果「經典物理學」正確,結論就一定正確;如果「經典物理學」不正確,結論就可能不正確。

留意,

如果『經典物理學』是正確的,宇宙間沒有任何一個天然的行星,形狀會是正方體的

本身是「重言句」,所以百分百準確,沒有錯的可能。但是,

『經典物理學』是正確的

宇宙間沒有任何一個天然的行星,形狀會是正方體的

則是「經驗句」,一定有機會錯。你必須靠直接或者間接的觀察或者實驗,才能判別它們的真偽。

比喻說,

如果我有兩張 10 元紙幣,我就有起碼 20 元的財產

本身是「重言句」,所以百分百準確,沒有錯的可能。但是,至於我是否真的

有兩張 10 元紙幣

或者

有起碼 20 元的財產

」,

則暫時不得而知,所以有機會錯。你必須靠直接或者間接的觀察或者實驗,才能判別它們的真偽。

— Me@2013.09.12

2013.09.13 Fri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量子力學 1.9

因果律 1.14 | Verification principle, 5.14 | 西瓜 9.14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4 月 3 日的對話。

學生乙:你怎知道呢?你又沒有可能,遊歷整個宇宙,經過每個星球。

甲:

第一,我們觀察過的所有行星,都不是正方體的。

第二,根據「經典力學」的運算推論,正方體行星是不可能的;即使有,它也很快會因為自轉,而變成近似球體的形狀。

第三,「經典力學」由發現至今三百多年;每逢應用在宏觀兼低速的物理系統時,都會得到準確的預測。所以「經典力學」本身,極度可信。

乙:「極度可信」,即是「不是百分百的肯定」。「肯定」的東西,就毋須去「信」。

甲:只有「重言句」,才會有百分百的肯定。例如,

冰箱內有西瓜或者沒有西瓜。

你只要知道「或者」這個詞語的意思,就可以百分百地肯定,這句說話是正確的。

「重言句」是詞語之間的關係。「重言句」的正確與否,你只要觀察句子之中,各個字詞的意思,就可以判斷得到,而毋須對外在世界,作任何形式的觀察或者實驗。所以,「重言句」的代價是,它沒有任何訊息內容。意思是,它對這個世界無所描述,導致你不能從它身上,去了解外在世界。例如,究竟冰箱內,有西瓜還是沒有西瓜呢?

相反,凡是對世界有所描述的句子,簡稱「經驗句」,都有機會錯。

例如,

冰箱內有西瓜。

你不能單靠分析這句句子之中,各個字詞的意思,去判斷這句句子的對錯。這就是「『經驗句』有機會錯」的意思。想要知道句子的對錯,你就一定要求證一下——你要打開冰箱檢查一下,內裡是否真的有西瓜。如果有,「冰箱內有西瓜」這一句,正確的機會率就會大大提高。

但是,那仍然不會是,百分之一百的肯定,因為,即使你親眼看見,親口吃過,你也不能百分百排除,那是幻覺夢境。「描述世界」的代價是,有機會錯。

科學,就是一大堆描述世界的句子。所以,科學句子有機會錯,並不成批評「科學句子」(經驗句)的有效理據。正正是因為科學句子有機會錯,科學才能對外在世界,有所描述。我們可以做的,就只有做大量的實驗,試圖否證最多的「科學句」。

經歷大量考驗後,仍然生還的「科學句」,正確的機會率就十分高。即使不會像「重言句」般絕對正確,「生還科學句」仍然會,有一個極高的準確度,導致可信可用。

— Me@2013.09.10

2013.09.10 Tues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量子力學 1.8

因果律 1.13 | Verification principle, 5.13 | 西瓜 9.13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4 月 3 日的對話。

無論你所指的「環境」是廣義還是狹義,你也會「牽一髮而動全宇宙」。

一個物理系統的「量子隨機性」,來自於該個物理系統的「環境」。換而言之,在對一個物理系統做實驗前,你只要知道,整個宇宙狀態的所有數據,你就可以百分百準確地,預測到該個實驗的結果。

但是,這個猜想有兩大潛在問題。方便起見,我把這個猜想,簡稱為「量子決定論」。

第一個問題是,我們不知「量子決定論」,是否完全正確。不過,你不用擔心這個問題,因為這個猜想十分可信。

雖然,因為物理學家並沒有可能,收集到宇宙的所有資料,導致不可能直接地,去否證或者印證「量子決定論」;但是,物理學家有間接但有力的證據。而那有力的證據就是,「量子力學」在這一個世紀以來,在無數的 物理實驗 和 科技應用 中,有重大的成功,導致「量子力學」極度可信。

假設「量子力學」是完全正確的話,「量子決定論」就是必然的邏輯推論。

我們可以用以下一個「經典力學」的例子作比喻,去理解在這個上文下理之下,何謂「必然的邏輯推論」。

假設,物理學家(甲)提出了一個「行星不會正方體論」,簡稱為「星不方論」。甲宣稱,宇宙間沒有任何一個天然的行星,形狀會是正方體的。

學生乙:你怎知道呢?你又沒有可能,遊歷整個宇宙,經過每個星球。

甲:

第一,我們觀察過的所有行星,都不是正方體的。

第二,根據「經典力學」的運算推論,正方體行星是不可能的;即使有,它也很快會因為自轉,而變成近似球體的形狀。

第三,「經典力學」由發現至今三百多年;每逢應用在宏觀兼低速的物理系統時,都會得到準確的預測。所以「經典力學」本身,極度可信。

— Me@2013.09.04

2013.09.05 Thurs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量子力學 1.5

因果律 1.10 | 語意互相推卸責任論 1.10 | 西瓜 9.10 | Verification principle, 5.10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4 月 3 日的對話。

換句話說,我們不知「量子隨機性」,是從何而來的。而「經典隨機性」,則是來自物理學家的無知,故意或無意地忽略細節,把實際上不同的物理系統,標籤為理論上的「同一個」物理系統,造成「一因多果」的假象。

(安:雖然,在量子力學中,即使你在保證了你每一次實驗所面對的,都是「同一個物理系統」的情況下,你仍然會得到超過一個可能的結果;但是,我又聽過另一個講法指,那是因為你假設了,你正在處理的那一個物理系統,可以從它所身處的環境中,孤立出來考慮,不再受環境因素的影響。

而如果這個假設是錯誤的,亦即是話,如果根本沒有任何物理系統,可以在完全不受外在環境的因素下,自己演化的話,我們就可以解釋到「量子一因多果」,即是「量子隨機性」,從何而來。

試想想,如果你所處理的「同一個物理系統」,其實在每一次實驗時,所身處的環境都有少許不同的話,那就解釋到「量子力學」中的「一因多果」,從何而來。

「量子隨機性」,其實都是來自物理學家的無知,故意或無意地忽略細節,把實際上不同的外在環境,標籤為理論上的「同一個」外在環境,造成「一因多果」的假象。)

其實,理論上,至少有一個物理系統,可以在完全不受外在環境的因素下,自然演化。那就是「整個宇宙」。因為「宇宙」的意思是「所有東西」,所以根據這定義的話,「宇宙」並沒有所謂的「外面」,或者「外在環境」。

— Me@2013.08.28

2013.08.28 Wednes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量子力學 1.4

因果律 1.9 | 語意互相推卸責任論 1.9 | 西瓜 9.9 | Verification principle, 5.9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4 月 3 日的對話。

而「量子機會率」的意思是,即使在理論上,我們知道了一個「量子物理系統」的全部狀態數據,再加以調校,令到每一次實驗的設置都是百分百相同的,導致我們可以肯定,每一次實驗所面對的,都是「同一個物理系統」;那個「同一個物理系統」,仍然會產生超過一個可能的結果。那樣,物理學家就唯有放棄,像「經典物理學」般,百分百準確預測實驗結果的企圖。他們可以做的,就只是運算該次實驗中,各個可能結果,對應的發生機會率。

「經典機會率」所處理的隨機性,來自物理學家的偷懶。正如,在考試中遇到一題多項選擇題時,你如果不懂作答,而需要運用到機會率,去估計哪個才是正確答案的話,那就代表你在試前偷工減料,溫習不全面,而導致資料不足。記住,「經典隨機性」,來自資料的不足。

「量子機會率」所處理的隨機性,來自大自然本身的缺失。比喻說,在考試中遇到一題多項選擇題時,你懂得作答。但是,你發現那題問題本身有漏洞,導致模稜兩可。同一題問題,有超過一個正確的答案。但是,試卷的提示,又只容許你只選一個答案。你選擇超過一個答案的話,老師就一定會當你錯。在這個情況下,即使你在試前的溫習全面,資料充足,你也會被迫使用機會率,去估計一下,都是正確的答案之中,老師最喜歡的是哪一個。記住,「量子隨機性」,不是來自資料的不足,而是來自宇宙的本質。

換句話說,我們不知「量子隨機性」,是從何而來的。

— Me@2013.08.24

2013.08.24 Satur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量子力學 1.3

因果律 1.8 | 語意互相推卸責任論 1.8 | 西瓜 9.8 | Verification principle, 5.8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4 月 3 日的對話。

當一個人可能反應的數目過多,多到外界再不能有效預測,他的行為反應時,他就是一個「極端無常系統」,或者「情緒化生命體」。

雖然,因為人的身體,是一個宏觀的物理系統,所以身體的每一個動作,都要遵守「經典物理學」的定律;但是,因為每一個動作的起點,都是思想上的一個決定,即是腦中的電子訊息,所以,決定做哪一個動作,其實是一個「量子物理學」的現象,帶有隨機性。那正正就是「自由意志」的來源。

(安:但是,那又好像沒有什麼特別,沒有什麼驚奇之處。即使不考慮「量子力學」,在日常生活中,「一因多果」的情形時有發生。例如,同樣是擲同一個錢幣,有時會擲到「公」(head),有時又會擲到「字」(tail)。正正是因為有「一因為果」的情況,我們才需要運用到「機會率」這門學問。)

情況不同。你所講的是「經典機會率」,而我所講的是「量子機會率」。分別在於,我們使用「經典機會率」時,是出於自願的;而我們使用「量子機會率」時,則是出於被迫的。

「經典機會率」,是數學家和物理學家偷懶的有效方法。理論上,我們只要知道,錢幣被擲時的角度方向、轉動速度 和 離地高度 等等,然後把它們輸入「經典物理學」的公式之中,我們就可以百分百準確地預測,錢幣落地時的結果,而百分百毋須使用機會率。

但是,實際上,每次擲錢幣時,也要量度它各項數據的話,實在太費時失事,根本沒有人願意那樣做。所以,對於參與「擲錢幣」的各方而言,任何一方都不可以,百分百準確地運算到,錢幣的公字結局。那樣,他們就用一個,不是百分百準確的方法,去運算預測結果。而那個方法,就叫做「機會率」。那樣,各方可以得到結論就只會是,錢幣擲到「公」和擲到「字」的機會率,都大概是二分之一,假設那個錢幣是正常的話。

— Me@2013.08.21

2013.08.21 Wednes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量子力學 1.2

因果律 1.7 | 語意互相推卸責任論 1.7 | 西瓜 9.7 | Verification principle, 5.7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4 月 3 日的對話。

而在微觀粒子的世界,正正是那麼奇幻 —— 同一個情境之下,會有超過一個可能的結果。幸而,宏觀的物理世界,通常也是「世事有常」,遵守「經典物理學」的定律。那樣,我們才可以正常生活。

但是,「宏觀世界」畢竟也是由大量的微觀粒子組成的;「經典物理學」也只是「量子物理學」的近似值。所以,即使是宏觀世界,間中也會承繼到微觀世界的隨機性,顯現出「無常」。

例如,人或者其他有「自由意志」的生物或機器,都是「無常系統」 —— 同一個「因」,有超過一個可能的「果」。即使是同一個人,受到同一個刺激,他通常也會有,超過一個可能的反應。

例如,假設你每次見到朋友甲時,都會向他打招呼。而在沒有其他額外原因的情況下,有時甲會十分高興,有時他會十分憤怒,有時則會打你,有時就會打筋斗。那就為之「相同的刺激,不同的反應」,簡稱「自由意志」。

當一個人可能反應的數目過多,多到外界再不能有效預測,他的行為反應時,他就是一個「極端無常系統」,或者「情緒化生命體」。

雖然,因為人的身體,是一個宏觀的物理系統,所以身體的每一個動作,都要遵守「經典物理學」的定律;但是,因為每一個動作的起點,都是思想上的一個決定,即是腦中的電子訊息,所以,決定做哪一個動作,其實是一個「量子物理學」的現象,帶有隨機性。那正正就是「自由意志」的來源。

— Me@2013.08.18

2013.08.18 Sun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量子力學 1.1

因果律 1.6 | 語意互相推卸責任論 1.6 | 西瓜 9.6 | Verification principle, 5.6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4 月 3 日的對話。

要知道一個問題是否「言辭之爭」,你可以考慮,問題的結果,直接或者間接地,會不會造成什麼實際的影響。如果沒有,那個問題就只是「言辭之爭」,不談也罷。

例如,「因果律」的正確與否,對人類的日常生活、科學探索 和 科技發展,會帶來一些有意義的分別嗎?

原來是有。

剛才所講「Laplace 因果律的局部版」,又名「經典物理學」,原來是錯的。或者說,「經典物理學」不盡正確。

在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期間,有些物理現象,以當時已知的物理定律,即是「經典物理學」,無論怎樣也解釋不到。直到物理學家放棄了「物理決定論」,發展出「量子物理學」時,那些異常的魔法現象,才能得到妥善的解釋和預測,正名為「正常的科學現象」。

「Laplace 因果律的局部版」的意思是「物理決定論」 —— 對於同一個物理系統而言,同一個設定(輸入),就每次也會得到,同一個對應的後果(輸出)。

例如,液態的清水,處於地球正常大氣壓力之下,會在攝氏零度開始結冰。我們所考慮的物理系統,就是「處於地球正常大氣壓力下的液態清水」。如果輸入是「溫度攝氏零度」,輸出就一定是「開始結冰」,又名「凝固」。那就為之「世事有常」。

相反,如果有些情況,對於同一個物理系統而言,在同一個設置下,竟然有超過一個可能的結果,那就代表「世事無常」。專業一點,就叫「物理決定論不成立」。

例如,如果同樣是「處於地球正常大氣壓力下的液態清水」,有時會在攝氏 10 度就凝固,有時又會在攝氏 0 度才凝固,你就會不知所措 —— 當你要製冰時,你根本不知道,應該把冰箱的溫度,調節到多少。

而在微觀粒子的世界,正正是那麼奇幻 —— 同一個情境之下,會有超過一個可能的結果。幸而,宏觀的物理世界,通常也是「世事有常」,遵守「經典物理學」的定律。那樣,我們才可以正常生活得到。

— Me@2013.08.13

2013.08.14 Wednes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因果律 1.5

語意互相推卸責任論 1.5

西瓜 9.5 | Verification principle, 5.5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4 月 3 日的對話。

智者解結,慧者斬結。

試想想,即使約定好「因果律」這個詞語,是指「Laplace 因果律的局部版」,我們仍然要處理那麼多的枝節。如果我們討論的,是「因果律」的一般版,後果就更加不堪設想。因為「因果律」並不是常用的字眼,所以沒有一個精確的意思,更加沒有所謂的「一般版」。「因果律」的討論,在大部分的情況下,都是一項無聊的活動,只會令我們的思考越來越混亂。我們不值得,再花時間在它身上。

「因果律」這個問題的無聊之處,在於字眼意思的過份彈性,導致問題的討論不會有實質進展。你既可以歸咎於「因」這個字的意義含糊,又可以歸咎於「果」的意義閃爍,再可以歸咎於「律」的意義籠統。這個現象,我戲稱為「語意互相推卸責任現象」,簡稱為「言辭之爭」。

要知道一個問題是否「言辭之爭」,你可以考慮,問題的結果,直接或者間接地,會不會造成什麼實際的影響。如果沒有,那個問題就只是「言辭之爭」,不談也罷。

例如,「因果律」的正確與否,對人類的日常生活、科學探索 和 科技發展,會帶來一些有意義的分別嗎?

— Me@2013.08.09

2013.08.10 Satur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因果律 1.4

語意互相推卸責任論 1.4

西瓜 9.4 | Verification principle, 5.4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4 月 3 日的對話。

例如,只要知道這個房間,現在狀態的足夠詳細資料,我們就可以相對準確地,預測到它三小時後的室溫。

而科學家需要質疑的,就是這個「局部版因果律」。如果「局部版因果律」,經得起無數科學實驗的測試,而屹立不倒,科學家就可以取而用之。所以,我又稱「局部版因果律」,為「應用版因果律」。

但是,即使是「局部版因果律」本身,也有自己的微妙麻煩之處。

如果你因為實驗結果,而推翻「局部版因果律」,雖然那是高度客觀,但仍不是百分之一百的完全客觀,因為,相信實驗結果,其實就是相信那些實驗儀器;而相信那些實驗儀器,就是相信製作它們時,所用到的物理定律。

那就令我們回到這個討論的起點。如果實驗結果違反「局部版因果律」,一個可能是,「局部版因果律」本身不正確;而另一個可能是,「局部版因果律」本身正確,而那些實驗儀器,或者實驗流程有錯誤。

(安:那樣,我又要問多一次,哪一個看法才算是正確的呢?)

方便起見,我把「局部版因果律」,簡稱為「因果律」。

由於「因果律」既可以視為「經驗句子」,亦可以視為「重言句子」,所以,哪一個看法才算正確,要視乎你視「因果律」為「經驗句」,還是「重言句」。

你視它為「經驗句」的話,遇到違反「因果律」的實驗數據時,你的暫時結論是,「因果律」可能有錯。一方面,你要細心檢查自己的實驗儀器和工序,盡力刪除所有誤差的來源,然後重複實驗。經過自己多次重複實驗後,仍然發覺與「因果律」不符的話,你就應該發表你的研究結果,於學術期刊之中。那樣,其他科學家,就可以用他們的實驗儀器和流程,嘗試複製你實驗結果。如果眾多科學家,用不同的實驗設置,都得到違反「因果律」的數據,你就可以相當肯定,經驗版的「因果律」,並不是有效有用的科學定律。簡言之,它不是科學定律。

你視「因果律」為「重言句」的話,遇到違反「因果律」的實驗數據時,你就會認為,要麼你的實驗有誤,要麼已知的物理定律有錯。留意,無論是製作實驗儀器,還是推斷實驗結果,你都要用到已知的物理定律。所以,即使你執行那個實驗時,鉅細無遺、分毫不差,如果已知的物理定律未臻完善,你都可以得到違反「因果律」的結果。

因為「因果律」並不是常用的字眼,所以沒有一個精確的意思。學術討論以外,你大概不會想像得到,在日常生活中,你何來會提及「因果律」這個詞語。學術討論以內,你只要在討論之前,把「因果律」的兩個意思,分別標籤成「因果律經驗版」和「因果律重言版」,然後講清楚,將要討論的是哪一個,就能避免大部分的混淆。

而更加明智的做法是,我們索性不討論,這個「因果律」問題。

智者解結,慧者斬結。

試想想,即使約定好「因果律」這個詞語,是指「Laplace 因果律的局部版」,我們仍然要處理那麼多的枝節。如果我們討論的,是「因果律」的一般版,後果就更加不堪設想。因為「因果律」並不是常用的字眼,所以沒有一個精確的意思,更加沒有所謂的「一般版」。「因果律」的討論,在大部分的情況下,都是一項無聊的活動,只會令我們的思考越來越混亂。我們不值得,再花時間在它身上。

— Me@2013.08.07

2013.08.07 Wednes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因果律 1.3

語意互相推卸責任論 1.3

西瓜 9.3 | Verification principle, 5.3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4 月 3 日的對話。

而這個「實際上」,並不是指,因為現今的人類科技未夠先進,所以未能達到;而是指,無論科技多麼先進,我們也不能,掌握宇宙某一刻的所有資料。小原因是光速有限;大原因是邏輯問題。所以,這個「實際上」,實際上是「原則上」;我剛才的那一句,應該改為:

即使假設在原則上,我們只要掌握某一個時刻,宇宙狀態的所有資料,我們就可以推斷到,宇宙在任何其他時刻的狀態;我們即使在原則上,也沒有可能,掌握某一個時刻,宇宙狀態的所有資料。

(我在同一句中,運用了兩次「即使」這個連接詞,請勿見怪。沒有這兩重的「即使」,我就不能準確展示,「因果律」的微妙麻煩之處。)

所以,即使「Laplace 因果律」是正確的,我們並不可以想像到有任何情況,可以利用它,來百分之一百準確地,預測將來,或者重造過去。

那彷彿就好像,你中了彩票,獲得了一千億元的獎金,存入了你的銀行戶口。但是,銀行的職員跟你說,你每日最多只能從那個戶口中,提款一百元。你就立刻發覺,窮你一生,甚至是十世的時間,都不能用盡那一千億元。如果你的朋友問你:「你是否擁有一千億元?」

你就唯有無奈地答:「那要視乎你『擁有』的定義。擁有而不能用,還算不算是『擁有』呢?」

(安:但是,你又真的可以,從那一千億元的戶口之中,每天提取一百元去用。因為那些一百元,始終是來自那一千億元的,你不能說,那一千億元完全沒有用,完全不屬於你。)

無錯。正正是因為這個理由,雖然「Laplace 因果律」的宇宙版(簡稱「宇宙版因果律」),你想像不到,有任何可以應用到的情況,但是它仍然沒有百分之百被棄置。反而,「宇宙版因果律」被刪剪改裝成「局部版因果律」。

一方面,我們不會再考慮「整個宇宙」,而改為研究一些特定的局部物理系統,例如這個房間。另一方面,我們不會再要求,有百分百準確的預測。百分百準確的,就不叫「預測」,而叫「知道」。我們改為研究,如何提高預測的準確度。

「局部版因果律」較為詳細的描述是:

我們越詳細地了解,越多的物理定律,只要掌握某一個時刻,某一個物理系統,越精緻和越豐富資料,我們就可以越準確地,推斷到該個物理系統,在其他時刻的狀態,無論是過去或者將來。

例如,只要知道這個房間,現在狀態的足夠詳細資料,我們就可以相對準確地,預測到它三小時後的室溫。

而科學家需要質疑的,就是這個「局部版因果律」。如果「局部版因果律」,經得起無數科學實驗的測試,而屹立不倒,科學家就可以取而用之。所以,我又稱「局部版因果律」,為「應用版因果律」。

— Me@2013.08.05

2013.08.05 Mon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因果律 1.2

語意互相推卸責任論 1.2

西瓜 9.2 | Verification principle, 5.2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4 月 3 日的對話。

(安:那樣,哪一個看法才算是正確的呢?)

因為「因果律」並不是常用的字眼,所以沒有一個精確的意思。學術討論以外,你大概不會想像得到,在日常生活中,你何來會提及「因果律」這個詞語。

即使我們把「因果律」明確界定為

如果我們了解全部的物理定律,只要掌握某一個時刻,宇宙狀態的所有資料,我們就可以推斷到,宇宙在任何其他時刻的狀態,無論是過去或者將來。

」;

那仍然不是十分明確,因為,這句陳述有一個十分微妙的麻煩。

即使假設在原則上,我們只要掌握某一個時刻,宇宙狀態的所有資料,我們就可以推斷到,宇宙在任何其他時刻的狀態;我們在實際上,並沒有可能,掌握某一個時刻,宇宙狀態的所有資料。

而這個「實際上」,並不是指,因為現今的人類科技未夠先進,所以未能達到;而是指,無論科技多麼先進,我們也不能,掌握宇宙某一刻的所有資料。小原因是光速有限;大原因是邏輯問題。所以,這個「實際上」,實際上是「原則上」;我剛才的那一句,應該改為:

即使假設在原則上,我們只要掌握某一個時刻,宇宙狀態的所有資料,我們就可以推斷到,宇宙在任何其他時刻的狀態;我們即使在原則上,也沒有可能,掌握某一個時刻,宇宙狀態的所有資料。

我在同一句中,運用了兩次「即使」這個連接詞,請勿見怪;沒有這兩重的「即使」,我就不能準確展示,「因果律」的微妙麻煩之處。

— Me@2013.08.04

2013.08.04 Sun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