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舊戲 2.2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4 月 18 日的對話。

.

繼而,甲版本的瀕死經驗,可信度亦會高一些;因為,如果甲所講述的「境界極高道理」,其實是他自己的創作的話,一般而言,他並沒有動機,去把功勞賦予一個,虛構的瀕死經驗。

(問:但是,道理又怎樣為之「境界極高」呢?)

這個問題,跟前一個問題性質一樣,所以,答案跟前一個答案相若,都是用「好樹結好果」這個大原則。

能結出好果的,就為之「好樹」。能治療(或舒緩)病患的,就為之「好醫生」。

同理,如果一個建議,或者個觀點,能大大改善,讀者的心靈世界,甚至實際生活的話,那就為之「境界極高道理」。

(以下的「瀕死經驗者」,是「自稱經歷瀕死經驗人仕」的簡稱。同理,「瀕死經驗後」,是「所宣稱的瀕死經驗後」的縮寫。)

有部分瀕死經驗者,在瀕死經驗後,性格太幅度地改善,道德超常地提升。那樣,他口中的道理,可信度自然甚高。

(問:那樣,你又如何呢?

雖然,你未曾有過瀕死經歷,但是,你有閱讀過,所謂由瀕死經歷中,領悟到的道理。你有沒有嘗試,應用過它們?結果是「好果」?還是「壞果」?)

有部分是好果,受用無窮。但是,不幸地,亦有部分是壞果,受害無窮。那就是為什麼,我剛才再三強調,

如果你閱讀那些文章的話,要小心一點,因為那類文章良莠不齊——當中有些文章發人深省,有些則謊話連篇。

(問:那樣,你又可否舉例,哪些是帶來「好果」的真道理,而哪些卻是帶在「壞果」的假道理?)

不太可以,因為,沒有足夠的上文下理,個別道理說出來,很容易造成誤解。但是,要有足夠的上文下理的話,除了此刻需要,長篇大論外,聽者的人生閱歷,不能太少。

(問:即是話,要足夠老?)

可以這樣說。但是,我可以給你一個大方向。

年輕人,很容易以為,動聽的(所謂)道理,就是真確的道理。

只要你能夠提防這種錯覺,你就已經可以,避免大量的錯誤。

— Me@2018-11-08 11:24:23 AM

.

.

2018.11.08 Thurs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凌晨舊戲 2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4 月 18 日的對話。

.

(問:你閱讀過很多有關「瀕死經驗」的文章?)

可以這樣說。

如果你閱讀那些文章的話,要小心一點,因為那類文章良莠不齊——當中有些文章發人深省,有些則謊話連篇

(問:那你怎樣分辨,「瀕死經驗」的文章之中,哪些是真,哪些為假?)

看看文中所說的,合不合理。

.

例如,你怎樣知道,我說的話,是真還是假?

.

合情合理,自圓其說的,就有機會真;無情無理,自相矛盾的,則必定為假。

——

如果,合情合理之餘,我感覺到它說的道理,遠超過我當時境界的話,那道理的可信程度,就再高一點。

(問:那亦可能只是你的誤會。按常理,程度較低的人不會知道,所謂「程度高的人或說話」的真假。

例如,如果你沒有學過物理,當一個物理學家,介紹核電廠如何運作時,其實,你並不會百分百肯定,他講的東西,是真還是假;除非,他的言論,明顯自相矛盾;那樣,你就可以立刻肯定,那是假的。)

所以,我只提及「可信度」,而沒有一口斷定「真假」。

其實,有更日常生活的例子:

我因為不是醫生,醫學知識遠低於醫生,有病時才會考慮去醫生。而正正是因為,我的醫學知識遠低於醫生,我並沒有能力,可以肯定一個醫生的建議是正確的。但是,我總不有能因為那樣,而任何情況下,都不去看醫生。

判斷一位醫生可不可信,唯有靠(他人或自己)的實證。

合理的做法是,如果一個醫生的建議,通常令你的病情舒緩的話,他的說話,就為之「可信」。相反,如果一個醫生的治療,只是「間中」令你病情舒緩,而「間中」到一個程度,令你覺得那跟隨機沒有分別的話,他的說話,就為之「不可信」。

——

當然,「瀕死經驗」並沒有所謂「實證」。你總不能叫我,刻意製造「瀕死經驗」,冒生命危險,去檢驗其真偽。

但是,留意,即使是剛才「判別醫生說話真偽」的例子,所講的「實證」,其實也只是,間接的實證。如果你要直接的實證,你就真的需要,先入醫學院,受訓成為醫生,才接近百分百地肯定,其他醫生的建議,是真還是假。

但是,那成本太高。在一般情況下,常人也不應那麼誇張。利用一個醫生的治療準繩度,來釐定其可信度,才是合理可行的方法。

——

同理,如果某人(甲)宣稱,經歷過「瀕死經驗」,而你又想「判別其真假」的話,你可以用以下的幾個方法。

(留意,這裡的「判別其真假」只是「評價其可信度」的簡寫。剛才你也提到,要百分百地證明,某些言論是真的,是沒有可能的。)

.

第一,甲所講的瀕死經驗,和其他曾經瀕死人士的講法,有何異同。

第二,會不會甲其實根本未曾有過瀕死經驗,只是道聽途說,人云亦云而已。

這一點非常難考證。以下的則比較容易觀察。

第三,瀕死經驗中,他所領悟到的道理,合情合理之餘,我感覺到它說的道理,遠超過一般道理的境界的話,那道理的可信程度,就再高一點。

繼而,甲版本的瀕死經驗,可信度亦會高一些;因為,如果甲所講述的「境界極高道理」,其實是他自己的創作的話,一般而言,他並沒有動機,去把功勞賦予一個,虛構的瀕死經驗。

(問:但是,道理又怎樣為之「境界極高」呢?)

這個問題,跟前一個問題性質一樣,所以,答案跟前一個答案相若,都是用「好樹結好果」這個大原則。

— Me@2018-10-26 08:48:21 PM

.

.

2018.10.26 Fri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Ken Chan 時光機 1.2

多項選擇題 7.2 | Multiple Choices 7.2

.

重點是,無論「勤力」還是「懶惰」,也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本身。

.

二來,即使有時,「勤力」是正確的;那又應該如何「勤力」呢?

我的老師中,大概只有兩位,曾經講過一點讀書方法。其中一位,就正正是 Ken Chan。(另一位則是,我日校的「純數學」的老師(程兆海)。)

我記憶所及,Ken Chan 教過的溫習技巧,又不是真的很多,因為他並沒有,(例如)花一個課堂的時間去講。但是,就憑他有講的一點點,就已經令我,受用無窮。

Ken Chan 所提及,其中一個技巧是,在物理科,如果新學一個課題,就應該先做,大量該個課題的 MC(多項選擇題)。那樣,你就可以極速釐清,該個課題中的新概念。

註:必須為考試局所出的,以往公開試題目,而不是坊間出版社的練習。

— Me@2018-10-20 11:46:04 AM

.

.

2018.10.20 Satur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如果需要聯絡本人,可用右邊的電郵地址。

Ken Chan 時光機 1.1

多項選擇題 7 | Multiple Choices 7

.

我在中學時代,很想知道讀書方法。但來,近乎從來沒有老師,教授求學攻略;彷彿那完全不重要。

.

大部分老師,大概只會說:「勤力一點。」

那是答非所問。

.

一來,勤力一定有用嗎?

如要只要勤力,就解決到問題的話,世界會簡單很多。實情是,那不會。

試想想,人的科技發展幅度,遠大於其他動物,並不是因為人勤力過其他動物。有時候,剛剛相反。正正是因為人想「偷懶」,才會發展各式各樣的科技,以逸代勞。

重點是,無論「勤力」還是「懶惰」,也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本身。

— Me@2018-10-03 03:59:04 PM

.

.

2018.10.05 Fri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如果需要聯絡本人,可用右邊的電郵地址。

Utopia

何有之鄉
 
 
d_2018_01_23__21_48_52_PM_

So why bother with all this pessimism?

Because at their heart, dystopias
are cautionary tales,

not about some particular government
or technology,

but the very idea that humanity can be
molded into an ideal shape.

Think back to the perfect world
you imagined.

Did you also imagine what it would
take to achieve?

How would you make people cooperate?

And how would you make sure it lasted?

Now take another look.

Does that world still seem perfect?

— How to recognize a dystopia

— Alex Gendler

— animation by TED-Ed
 
 
The road to hell is paved with good intentions.


 
 
 
2018.01.23 Tuesday ACHK

功夫傻瓜 3

中學實驗報告 4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7 月 29 日的對話。

.

每次我介紹「魔法時間表」時,通常,學生也會說執行不到,因為有很多功課。例如,根據「魔法時間表」的設計,今天應該花三小時,去溫習物理科。但是,物理老師卻給了一份功課,花了你兩個多小時,才可以完成。餘下自然沒有什麼時間,可以用來溫習。

我的回應是,「做功課」就即是「做練習」。你試想想,如果「做練習」也不算是「溫習」,那怎樣才算是「溫習」呢?

(CPK:閱讀課文?)

閱讀了課文後,你又怎樣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熟習內容,考試時奪不奪到分數?

(CPK:試一試做類似考試的題目。)

那不就是「做功課」嗎?

所以,如果你做了兩小時的物理功課,其實就即是完成了,兩小時的物理溫習。「功課」並不會阻礙你時間表的進展,因為「功課」根本就是,你編時間表時,原訂「溫習」的一部分。「練習」不單是「溫習」的一部分,它更加是「溫習」之中,最重要的那部分,因為「練習」就是,把「知識」化成行動。

一般人也不覺得「做功課」就是「溫習」,主要的原因是,他們平時「做功課」的主要目的,就只是「交功課」。他們不會追究,如何從一份功課中,學得最多的學術知識,奪取最多的考試分數。那是病態版本的「只問付出,不問收穫」。那是十分不負責任的表現。

正確的態度是,一邊做功課,一邊製作我之前所講的「魔法筆記」。亦即是話,做功課時,你要有意識地偵測,當中哪些內容,有需要記得,而自己又有機會不記得。然後,把它們歸納於,該科的「魔法筆記」之中。

(CPK:但是,有些功課的題目,實在和考試的內容和形式,十分不類似,做來也沒有用。)

我上次不是詳細地教過你們,應付無謂的功課時,如何盡量減輕損失嗎?

— Me@2014.06.11

.

.

2014.06.12 Thurs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結果為本 3.3

答非所問 4.3

這段改編自 2013 年 11 月 16 日的對話。

成績表有的東西,你就需要考慮;成績表沒有的東西,你就不需要考慮。例如,成績表有沒有一欄分數,叫做「勤力分」,來評價你勤不勤力?

(A:沒有。)

所以,你千萬不要,企圖令自己勤力。

又例如,成績表有沒有一欄分數,叫做「正面分」,來評價你的思考正不正面。

(A:沒有。)

所以,你千萬不要浪費時間,企圖排除自己的負面思想,除非你有那樣的興趣。

重點是,你要把「思考負面」這個問題「transcend 掉」,令它不再重要;令到自己根本,沒有需要解決那個問題。

換句話說,解決「思考不夠正面」的最好方法是,令到自己不需要「思考正面」。你要透過平日的訓練,令到自己在真正的考試時,無論心理狀態是,「正面」還是「負面」,也能奪得上佳的成績。

再例如,成績表有沒有一欄分數,叫做「鎮定分」,來評價你考試時「緊不緊張」?或者說,考試當局,會不會因為你考試緊張,而扣減你的分數?

(A:不會。)

所以,你千萬不要浪費時間,企圖令到自己,考試時不緊張。嘗試令到自己不緊張,反而會令到自己加倍緊張。

重點是,你要把「考試緊張」這個問題「transcend 掉」,令它不再重要;令到自己根本,沒有需要解決那個問題。

換而言之,解決「考試緊張」的最好方法是,令到自己不需要「考試不緊張」。你要透過平日的訓練,令到自己在真正的考試時,無論心理狀態是,「緊張」還是「十分緊張」,也能奪得上佳的成績。

又再例如,成績表有沒有一欄分數,叫做「聰明分」,來評價你「聰不聰明」?

(A:沒有。)

所以,你千萬不要作出任何動作,企圖去顯示自己,格外聰明。嘗試炫耀自己才智的後果是,發現自己其實,沒有什麼才智可以炫耀。對於熟悉的題目,你會不知不覺間,答非所問,寫了一大堆拿不到分數的東西。對於陌生的題目,你會死纏難打,即使超了時也不肯放手,連累到往後的題目,即使懂做也沒有足夠的時間做。

考試的重點是,答對題目,從而奪取分數。亦即是話,你的答案要開門見山,一針見血。沒有人有時間或者興趣,去理會你聰不聰明。而對於不懂做的題目,如果在指定時限內,也沒有進展,就應該「唔識就飛」—— 暫時放棄,改為先做其他。

記住,成績表有的東西,你就需要考慮;成績表沒有的東西,你就不需要考慮。

— Me@2014.05.29

2014.05.30 Fri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結果為本 3.2

答非所問 4.2

這段改編自 2013 年 11 月 16 日的對話。

同理,解決「不夠勤力」的最好方法是,令到自己不需要「勤力」。你要設計一套溫習系統,令到自己無論「夠不夠勤力」,也能奪得上佳的成績。

(A:有那樣的系統嗎?)

我上幾次教你的讀書方法,例如「魔法筆記」和「魔法時間表」等,就是那樣的一個系統。

記住,成績表並不會有一欄分數,叫做「勤力分」,來評價你勤不勤力。

溫習的重點,在於「適量」和「正確」,即是對症下藥,而不在於「勤不勤力」。追求「勤力」的主要問題是,你往往會忽略了做事的「效率」;你往往會為了得到「勤力」的感覺,而做了一大堆沒有用途的事情。相反,如果你追求的是「學問」和「成績」,你自然會重視做事的「效率」,不會盲目追求「勤力」;你自然會在應該「勤力」的地方「勤力」,應該「懶惰」的地方「懶惰」。

例如,明天考試的範圍是第一和第二課。但你沒有足夠時間,去完全溫習兩課的內容。而老師又明言,由於第二課是新教的,所以會佔了大部分的考試內容。

如果你追求的是「勤力」,你很可能會不自覺地,由第一課開始,詳細地溫習。漸漸地你會發覺,你不會有有足夠的時間,去溫習第二課。相反,如果你追求的是「結果」,你自然有計劃地,在溫習第一課時「懶惰」,在溫習第二課時「勤力」。例如,你先溫習第二課,有時間剩餘,才處理第一課。

— Me@2014.05.11

2014.05.11 Sun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結果為本 3.1

答非所問 4.1

這段改編自 2013 年 11 月 16 日的對話。

成績表有的東西,你就需要考慮;成績表沒有的東西,你就不需要考慮。例如,成績表並不會有一欄分數,叫做「勤力分」,來評價你勤不勤力。所以,你千萬不要,企圖令自己勤力。

平日溫習時,你要追求的,是「充足的溫習」,而不是「勤力的感覺」;你要考慮的,是「如何提高溫習的效率」,而不是「如何令到自己更加勤力」。前者是「對事」,即是「以結果為中心」,對成績有利;後者「對人」,即是「以自我為中心」,對短期的自我形象有利,但對成績有害。

有時,「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未必是「直接解決」,而是把那個問題「transcend 掉」,令它不再重要;令到自己根本,沒有需要解決那個問題。例如,戒煙的最好方法是,從來不吸煙;因為那樣的話,你就從來沒需要處理,戒煙這問題。又例如,同一個難以相處的人,最好的相處方法是,不要跟他相處;因為那樣的話,你就沒需要研究,「如何同難以相處的人相處」這個問題。

同理,解決「不夠勤力」的最好方法是,令到自己不需要「勤力」。你要設計一套溫習系統,令到自己無論「夠不夠勤力」,也能奪得上佳的成績。

(A:有那樣的系統嗎?)

我上幾次教你的讀書方法,例如「魔法筆記」和「魔法時間表」等,就是那樣的一個系統。

— Me@2013.11.17

— Me@2013.11.19

— Me@2014.05.06

2014.05.07 Wednes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答非所問 3

反不相關推薦 2.3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7 月 29 日的對話。

那樣,要「不自我中心」地作答,又應如何做呢?

「考試時自我中心」的意思是,企圖用考試的時間,去「表現自我」。如果要去除「以表現自我為中心」,就要嚴格執行「以考試為中心」、「以題目為中心」或者「以分數為中心」。三者意思相同,我統稱「結果為本」。

「以考試為中心」的意思是,在考試那實貴的作答時間之中,當然應該以考試為中心。那是十成十的廢話,可惜大部分年青人,也做不到這一點。

「以題目為中心」的意思是,題目有問你的東西,你就要答;沒有問的東西,你就不要答。那是九成十的廢話,可惜有部分年青人,亦做不到這一點。主要的原因是,那部分的年青人,年少氣盛,只活在自己的世界之中,不太願意依照別人(題目)的指示行事。很多時,甚至連別人的指示是什麼也不清楚 —— 年青人會在題目,還未閱讀完畢之時,就自以為是,開始作答。他們只求快速完成試巻,不問答案是否準確。這種「只求付出,不問收穫」的心態,十分不負責任,應該強烈譴責。

「以分數為中心」的意思是,凡是成績表分數欄,不會出現的因素,你都毋須考慮。例如,成績表中,並沒有一欄「勤力」分數,所以,你千萬不要刻意,去做任何東西,試圖展示自己勤力。例如,假設題目叫你作一篇,大約三百字的文章,而你卻寫夠六百字才肯收手,那就是考試的大忌,因為,那不單浪費考試時間,而且還會令閱卷員煩厭,對你的分數有害無利。

又例如,成績表中,並沒有一欄「冷靜」分數,所以,你千萬不要刻意,去做任何東西,企圖令自己「不緊張」。閱卷員並不會因為,你考試時「緊張」,而扣減你的分數。更何況,閱卷員又怎會知道,你考試時緊不緊張呢?

考試時緊張是必然的,除非你心理不平衡。所以,「考試緊張」並不是問題,你毋須去處理。刻意令自己「考試時不緊張」,反而會加倍緊張,因為,那違反自然定律。真正的重點是,你要在平日的練習中,訓練到自己考試時,無論緊不緊張,也能奪取高分。
   
— Me@2014.03.04

2014.03.04 Tues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答非所問 2

反不相關推薦 2.2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7 月 29 日的對話。

為什麼「自我中心」,會是「答非所問」的核心原因呢?

你試想想,一個考生有什麼動機,會花心機寫下一大堆,拿不到分數的答案呢?

動機在於他企圖表現「自我」,誤以為只要「自我」表現得好,就會奪得高分數。典型的劇情是,題目閱到一半時,發現了一個熟悉的字眼。例如,題目是:

手提電話的發明,改變了現代人的生活模式。試詳細介紹另一項發明,都像手提電話一樣,為社會帶來了革命性的影響。

你一見到「手提電話」四個字,頓時眼前一亮,因為你剛巧在考試前一晚,把「手提電話」這一課題,溫習得純熟非常。你覺得如有神助,於是立刻把你所知道,有關「手提電話」的所有內容,都寫在答案紙上。

你決心要表現自己,要令閱卷員知道,你有勤力溫習、你是好學生,所以應該給你高分。結果,答案離題,一分也拿不到。

記住,除了你自己以外,沒有人在乎,你勤不勤力。大學收生當局,只會在乎你,公開試的分數是多少。所以,你在考試時,重點要留意的,是「答案準不準確」,而不是「自己勤不勤力」。企圖顯示「自己勤力」,實在是庸人自擾,沒有意思。考試成績表中,並沒有任何一欄,會顯示你的「勤力」分數。

那樣,要「不自我中心」地作答,又應如何做呢?

考試時「自我中心」的意思是,企圖用考試的時間,去「表現自我」。如果要去除「以表現自我為中心」,就要嚴格執行「以考試為中心」、「以題目為中心」或者「以分數為中心」。三者意思相同,我統稱「結果為本」。

「以考試為中心」的意思是,在考試那實貴的作答時間之中,當然應該以考試為中心。那是十成十的廢話,可惜大部分年青人,也做不到這一點。

「以題目為中心」的意思是,題目有問你的東西,你就要答;沒有問的東西,你就不要答。那是九成十的廢話,可惜有部分年青人,亦做不到這一點。主要的原因是,那部分的年青人,年少氣盛,只活在自己的世界之中,不太願意依照別人(題目)的指示行事。很多時,甚至連別人的指示是什麼也不清楚 —— 年青人會在題目,還未閱讀完畢之時,就自以為是,開始作答。他們只求快速完成試巻,不問答案是否準確。這種「只求付出,不問收穫」的心態,十分不負責任,應該強烈譴責。

— Me@2014.02.26

2014.02.27 Thurs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答非所問(天使魔鬼篇)

反不相關推薦 2.1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7 月 29 日的對話。

你這個「答不中重點,導致拿不到分數」問題,大部分人在「文字科目」中都會遇到。甚至在考試以外的劇情,例如見工面試,這個困境亦時常出現。歸根究底,「答非所問」原因是,「自我中心」。你知不知道,什麼是「自我中心」?

或者說,「天使」與「魔鬼」,核心的分別是什麼?

很多人也誤會,以為「自己的生活,以自己為中心」,就是「自我中心」。那並不是「自我中心」的真正意思。

「天使」會要求自己的世界,以自己為中心。那是健康的生活態度,不是「自我中心」。「魔鬼」則會要求,連別人的世界,也以自己為中心。那是病態的。那就是平日,我們斥責壞人「自我中心」時,「自我中心」的真正意思。

「天使」會要求自己的自傳,以自己為主角。「魔鬼」則會要求,連別人的自傳,也以自己為主角。

為什麼「自我中心」,會是「答非所問」的核心原因呢?

你試想想,一個考生有什麼動機,會花心機寫下一大堆,拿不到分數的答案呢?

動機在於他企圖表現「自我」,誤以為只要「自我」表現得好,就會奪得高分數。典型的劇情是,題目閱到一半時,發現了一個熟悉的字眼。例如,題目是:

手提電話的發明,改變了現代人的生活模式。試詳細介紹另一項發明,都像手提電話一樣,為社會帶來了革命性的影響。

你一見到「手提電話」四個字,頓時眼前一亮,因為你剛巧在考試前一晚,把「手提電話」這一課題,溫習得純熟非常。你覺得如有神助,於是立刻把你所知道,有關「手提電話」的內容,都寫在答案紙上。

你決心要表現自己,要令閱卷員知道,你有勤力溫習、你是好學生,所以應該給你高分。結果,答案離題,一分也拿不到。

— Me@2014.02.19

2014.02.20 Thurs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Make customers awesome

1. You’re not a “tech company”—you’re a “make customers awesome” company

People don’t pay you because you have amazing programming skills and can write nginx configurations blindfolded. People pay you money because the product you sell to them saves them time, money, effort and nerves. It’s your job to make your customer more awesome. Every decision you make for your product and business should revolve around that.

— 5 things I’ve learned in 5 years of running a SaaS

— Thomas Fuchs

2013.12.24 Tuesday AC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