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犯錯 1.2

二十分開始 3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8 月 11 日的對話。

.

You probably will make those mistakes anyway.

You cannot choose whether to make those mistakes or not.

All you can choose is whether to make those mistakes before or during the exams.

— Me@2015.07.16

.

平日要操練題目時,不要害怕犯錯。

反而,你要有一個心態:

在大部分情況下,你都始終會犯那些錯誤。

你不能選擇,犯不犯那些錯誤。

你可以選擇的,就只是「什麼時候犯」。

你想考試前犯?還是考試時?

— Me@2018-02-14 09:51:15 PM

.

.

2015.07.17 Fri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背誦量

全像記憶 3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8 月 11 日的對話。

.

(TK: 運算機會率題目時,如何提升準確度?)

九成九是靠背誦 —— 背誦眾多運算方法,和萬千驗算技巧。當然,我不是要你「死背」,而是要你「生背」,即是明白以後才背。

千萬不要企圖,自己發明任何方法。一來,你未有那些智力。二來,即使有,你也負擔不到那些時間。

只有數學家才會,負擔得起那些智力,和那些時間。

.

(TK: 其實我是有背的,但是,時常也誤中副車,差一點才能想中正確方法。)

或者說,你背得不夠多,或者不夠詳細。我所指的「背」,其實份量是十分驚人的。

例如,假設考試有可能出現的機會率題目,總共有 5 類。我並不是說,你每類也背誦一題的方法,就可以奪得好成績。

實際上,你的背誦量,並不只是 5 題,而隨時可能是 50 題,因為,同一種題目,可以有(例如)10 種不同的問法。

那 10 種題形的應對方法(和對應的驗算技巧),你都要背誦,因為,同一種題目,你要背誦了它,很多不同的版本,才會領略到,背後的精髓。那你才可以做到「明白以後才背」,即是「生背」。

如果你一定要成績奪 A,背誦量是十分驚人的。所以,我多次提醒你,你在每次做 past paper(以往試題),或其他練習之前,也一次要先背誦你的「魔法筆記」。

.

「背」的意思並不是說,你把「魔法筆記」,由頭至尾,閱讀一次就算。「背」的真正意思是,要你做到「過目不忘」,即是,在平日做練習,或者考試時,你都可以在心裡翻查,筆記上的每一頁,每一個細節。

— Me@2014.10.05

.

.

2014.10.06 Mon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Deliberate practice

zvrba 1 day ago | link

I think the key is “deliberate practice” …

But before learning about ‘deliberate practice’, I had first heard a saying that “practice makes permanent”. You have to practice with the actual intention of getting better and perfecting your technique, otherwise you’re just strengthening the old habits.

Some context for the rest of the text: my hobbies are aikido and an old Japanese sword art, so I practice sword cuts a lot (wooden sword, no target — yet).

Deliberate practice is hard, it’s taxing, both physically but also mentally. It requires not only that you focus on what you’re doing but also consciously focusing on how you’re doing it. By focusing on what and how simultaneously, you can draw a causal connection between the result (what) and how you achieved it. If you’re not satisfied with the result, then you try to modify the “how” in a variety of ways until you feel the result has gotten better.

This is mentally taxing and absolutely not fun. You’re watching yourself making mistakes in real time, the mind wants but the body cannot (yet). Sometimes you even need to get a fundamentally new idea about “what” or “how” in order to break the (current) barrier. Suddenly an advice that you got from a teacher a year ago, and which didn’t make sense then, makes sense NOW.

And after having practiced for a while (usually up to 50 min; different exercises), I notice that I have reverted to “blind” practice, that I can no longer focus on “how”, regardless how much I try. That’s when I stop, regardless of how much “real time” has elapsed.

Trying to write ten thousand different sentences will make you a better writer than writing the same sentence ten thousand times.

— Hacker News

.

.

2014.08.10 Sunday ACHK

無限倍 2

二十分開始 2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8 月 5 日的對話。

.

昨天,HYC 跟我說,她不肯做化學科 past paper(過往試題)的原因是,她一嘗試開始做,就發覺幾乎題題也不懂做。結果,就只拿得 20 分,十分難看。

但是,你要意會到,你要一日未開始做,化學科的 past paper,你化學科的功力,就連那 20 分也沒有。你只有 0 分。

相反,如果你開始做了,第一份的 past paper,得到 20 分的話,你就是由 0 分進步至 20 分。試想想,由 0 分進步至 20 分,是進步了多少倍?

(CSY:無限倍。)

(CPK:哈哈!)

不是嗎?

— Me@2014.07.23

.

.

2014.07.23 Wednes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二十分開始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8 月 5 日的對話。

.

你們有沒有做,物理科的 past paper(過往試題)?

(CPK:有。)

做沒有計算分數?

(CPK:有呀!)

你這次頗為高分。那是不是很振奮人心?

所以,你科科也應這樣做。

化學科呢?有沒有做 past paper?

(CPK:未呀。)

很多人也是那樣,不肯開始做某些科目的 past paper。

為什麼不做呢?

如果你第一次做,某一科按年份的 past paper,例如化學科,你要有心理準備,你得到的分數,將會奇低,例如只有 20 分。

昨天,HYC 跟我說,她不肯做化學科 past paper 的原因是,她一嘗試開始做,就發覺幾乎題題也不懂做,十分難看。

(CPK, LMC:係呀…)

你要記住,如果一個錯誤你平日未犯過,你在考試時,就很可能會犯。那如何保證考試時,不會犯那個錯誤呢?

就是在考試前,盡早先犯一次,從中學習,自此免疫。

你並不能選擇,犯不犯某個錯誤。你只能選擇,考試前犯,還是考試時犯。

換句話說,大概而言,按年份做 past paper 時,你要經歷過 20 分,才能得到 30 分;你要經歷過 30 分,才能得到 40 分;如此類推。

抱著這個心態的話,你就不會因為「怕低分怕難看」,而不敢開鈶按年份做 past paper。

例如,你今個星期做 2000 年的那一份化學科試題,只有 20 分。那樣,你就從中學習,從而,在下個星期的那一份,即是 2001 年試題,進步 5 分。

雖然 20 分進步了 5 分,亦只有 25 分,但是,你不要看小那 5 分。如果你每星期也按年份做一份 past paper,從而進步 5 分,試想想,你三個月後,會進步了多少分?

— Me@2014.07.20

.

.

2014.07.20 Sun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結果為本 3.1

答非所問 4.1

這段改編自 2013 年 11 月 16 日的對話。

成績表有的東西,你就需要考慮;成績表沒有的東西,你就不需要考慮。例如,成績表並不會有一欄分數,叫做「勤力分」,來評價你勤不勤力。所以,你千萬不要,企圖令自己勤力。

平日溫習時,你要追求的,是「充足的溫習」,而不是「勤力的感覺」;你要考慮的,是「如何提高溫習的效率」,而不是「如何令到自己更加勤力」。前者是「對事」,即是「以結果為中心」,對成績有利;後者「對人」,即是「以自我為中心」,對短期的自我形象有利,但對成績有害。

有時,「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未必是「直接解決」,而是把那個問題「transcend 掉」,令它不再重要;令到自己根本,沒有需要解決那個問題。例如,戒煙的最好方法是,從來不吸煙;因為那樣的話,你就從來沒需要處理,戒煙這問題。又例如,同一個難以相處的人,最好的相處方法是,不要跟他相處;因為那樣的話,你就沒需要研究,「如何同難以相處的人相處」這個問題。

同理,解決「不夠勤力」的最好方法是,令到自己不需要「勤力」。你要設計一套溫習系統,令到自己無論「夠不夠勤力」,也能奪得上佳的成績。

(A:有那樣的系統嗎?)

我上幾次教你的讀書方法,例如「魔法筆記」和「魔法時間表」等,就是那樣的一個系統。

— Me@2013.11.17

— Me@2013.11.19

— Me@2014.05.06

2014.05.07 Wednes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樽頸

化學科背誦 1.6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7 月 29 日的對話。

「化學」和「酒店管理學」,應該沒有大關係。那樣的話,你就有權選擇,化學科不拿 A 級,只拿 B 級。那會節省大量時間,因為,「奪 B」只需要花,「奪 A」的大約一半時間。

目標是 A 的話,你就要溫習,幾乎所有內容;但是,目標是 B 的話,你就有權省略,每課之中最棘手的部分。又或者,你可以選擇不去背誦,最深最花時間的那一課。

由於凡是樽頸部分,你都企圖避開,你就可以節省大量時間,去投資於其他科之中。

— Me@2014.02.13

2014.02.13 Thurs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化學科背誦 1.4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7 月 29 日的對話。

有部分的記憶法,就是利用這個原理,把原本要「死背」的東西,喬裝成可以「生背」的材料。

另外,你已經依我的指示,每科也一路製作,一本「魔法筆記」。有了我這個「魔法筆記系統」,你忘記已背東西的機會,又會細一點,因為,「魔法筆記系統」的其中一個特點是,你每次做 past papers(以往試題),或者其他練習前,也要先把「魔法筆記」背誦一次。然後,做 past papers 時,則要當正是,真的考試一般,不許查閱任何課本筆記。

那樣,你每一科的筆記,在真正公開試之前,就會累積背誦了,起碼數十次。

— Me@2014.02.07

2014.02.07 Fri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化學科背誦 1.3

無足夠資料 10.3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7 月 29 日的對話。

至於,另一半需要背誦的資料之中,可避則避,不可避則背。必須「死背」的,就唯有「死背」,不宜顧慮太多,始終考試成績要緊。

去年有一位學生,她說有很多次,在閱讀化學考試卷題目時,都有一頭霧水的感覺,連答案的第一步,都未必寫得出來。然後,我告訴她,如果沒有足夠資料,一個人多聰明也沒有用。正如,即使你是烹飪天才,如果沒有足夠的食物材料,也沒有辦法煮到美味的菜色。所以,我估計她「一頭霧水」的原因是,在化學科之中,沒有作足夠的背誦,導致作答題目時,「原材料」不足。

她不會知道,她不肯背誦化學的真正原因,所以我告訴她。她的性格是,從來不肯做「不合理」的事。雖然她的顯意識不知道,但是潛意識感覺到,化學科需要背誦的東西之中,有一半是無謂的東西。「無謂」的意思是,我剛才所講,沒有道理、不能合體的零碎資料。所以她的潛意識會自動反抗:「即使我用功背誦,長遠來說,那堆無謂的資料,一來不是有趣,二來沒有用處,三來會高速忘記。那我背來有什麼意義呢?」

接著,我跟她(的顯意識)解釋:

你的潛意識雖然沒有錯,化學科需要背誦的東西之中,真的有一半是『不合理』的東西;但是,如果你因為不肯背誦『不合理』的東西,而導致入不到大學,那就更加『不合理』。

兩害取其輕,兩利取其大。入大學前,在化學科之中,你要用你的『顯意識』,凌駕你的『潛意識』。

可以避免的東西,就盡量避免。但是,對於一些考試必須、不能避免的『原材料』,無論『有意義』還是『不合理』,你也要背誦。

我為什麼知道,她有這個性格特質呢?

那是因為我年輕時,也是那樣的。那時,我雖然喜歡聽生物課,但是不太肯溫習。我還以為,那純粹因為我「懶惰」。直到去年才領悟發現,背後真正的原因是,依我的性格,我不肯做「不合理」的事情。

每個人的腦海之中,都有一個「機會成本評價系統」。當我這個「評價系統」發覺,那些零碎資料不能合體,只能「死背」時,它就會知道,有很大的機會,那些東西對我來說,並沒有什麼長遠的價值。那樣,它就會自動大大降低,我的背誦動機。

那樣,當你遇到一些不能避免、必須「死背」的東西時,應該如何安撫,你潛意識之中的「機會成本評價系統」,避免它阻止你的背誦呢?

你可以試試,化「死背」為「生背」。

「死背」的意思是,沒有天然的道理,去整合眾多零碎的資料;各項資料都要各自為政,獨立記憶。但是,沒有先天自然的故事和上文下理,不代表不可以後天創作故事,潛建一些上文下理,去減輕背誦的難度。

有部分的記憶法,就是利用這個原理,把原本要「死背」的東西,喬裝成可以「生背」的材料。

— Me@2014.02.03

2014.02.04 Tues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驗算校對 2.7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7 月 27 日的對話。

近乎每種題目,都有對應的高速驗算方法。而那些驗算方法背後的精神,或者大方向,就是做完每一小題後,立刻用另一個完全不同的方法,去做多一次。記住,驗算時千萬不要,用原本的思路重做一次,因為如果原本有錯,你驗算時很可能會錯在同一個步驟。

如果不幸遇上了一題,當時沒有「另一個方法」的題目,你就唯有在運算時格外小心 —— 寫完每一行的運算時,就立刻望一望、瞥一瞥,看看有沒有寫錯東西。而這個「望一望」,如果要做到快而準,是一種「超能力」。換而言之,沒有平日的反覆訓練的話,你考試時不會做得到。

留意,這個「每步也驗」的方法比較費時,應該在逼不得已時,才拿出來使用。

— Me@2013.11.15

2013.11.15 Fri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驗算校對 2.6

活在當下 6.6 | 唔識就飛 10.5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7 月 27 日的對話。

所以,有很大的機會,「完成了一題的一個部分後,就立刻作校對」這個策略,會令你的考試成績好一點。

那様,你怎樣可以肯定,對你來說,「每題即驗」是否真的好過「做完卷才驗」呢?

你一定要在平時先行測試。你在「按年份、計時間、計分數」做 past paper(歷屆試題)時,就應留意一下,兩個驗算策略之中,哪個對你最有利。

即使假設你選定了「每題即驗」,你還要研究,面對各種情境時,應該如何自處。例如,每種題目有何高速驗算方法?甚至,有哪些題目,你根本不應該驗算?

近乎每種題目,都有對應的高速驗算方法。例如,一題如果需要三分鐘運算,通常 15 秒內就可以完成驗算。那些高速驗算方法,你一定要在平時先行收集,因為,你不可能在考試的緊迫時間之中,即製即用。

但是,有時候,你會遇到一些新奇一點的題目,沒有你已知的高速驗算技巧,只能靠低速。例如,那一題運算需要五分鐘,而驗算亦需要五分鐘。那樣,你就要立刻取捨,決定值不值得花那額外的五分鐘,去驗算校對。

如果那一題是某長題目的第一部分,你就應該花,因為,那長題目之後幾部分的對錯,會建基於第一部分答案的正確與否。相反,如果那一題是某長題目的最後一部分,你就可以考慮,在題號上寫一個「C」字,代表暫時擱置驗算。

要掌握這些隨機應變的能力,就要靠試前日積月累的修行。考試時的清晰頭腦,來自平日的混亂心靈。

— Me@2013.11.12

2013.11.12 Tues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Always make new mistakes, 7.4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7 月 27 日的對話。

重點是,你並沒有可能,可以「溫完書」。你只可以抽客觀上最重要,和主觀上自己最需要的部分來溫習。透過做 past paper(以往試題),你就可以釐清,要先溫哪些部分。然後,你又透過溫習,來提升每次做 past paper 時的成績。「溫習」和「做試題」應該是那樣相輔相成的。

你其他科都要這樣做,盡快開始啟動,做 past paper 的機器,因為沒有太多時間。試想想,現在是暑假,而約 30 日後就開學。中七開學時,距離你的高考公開試,就只有百幾日。

你感不感受到,「百幾日」很快就過?

(TK:感受到。)

(CYW:???)

(CYW:開學時,不是還有五個月嗎?)

「五個月」,不就是「百多日」嗎?

— Me@2013.09.26

2013.09.26 Thurs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Always make new mistakes, 7.3

最近五年 4.3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7 月 27 日的對話。

(CYW:但是,我又真的很想溫完書才做。)

那豈不是成世人都不用做 past paper?

(CYW:但是,如果做 past paper 時,大部分題目也不懂的話,那不會好像是,浪費了那份 past paper 嗎?)

我上次講過,最近五年的 past paper(公開試試題)你要封起。任何情況下,你也不要看到它們,直至你下年公開試前,一個月的「試前休假」為止。換而言之,在「試前休假」開始之前,並沒有可能,會因為大部分題目不懂做,而「浪費」掉最重要的那五份 past paper。

至於其餘年份的 past paper,即使「大部分題目也不懂做」,其實也並不構成浪費。我有沒有講過,「always make new mistakes」呀?

你要記住,「做了也不懂」就正正是做 past paper 的目的。你要透過做 past paper,去發現自己有什麼不懂,從而盡早改善。如果你遇到極端的情況,例如碰見一題長題目時,整題要留空,連第一部分也不懂做的話,那就代表你要刻意地,重新溫習那一課。如果沒有那麼不幸,只是有一兩部分不懂的話,那你就只需要溫習,那一課中的那一兩個部分,和練習類似的題目。

重點是,你並沒有可能,可以「溫完書」。你只可以抽客觀上最重要,和主觀上自己最需要的部分來溫習。透過做 past paper,你就可以釐清,要先溫哪些部分。

— Me@2013.09.24

2013.09.24 Tues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Always make new mistakes, 7.2

最近五年 4.2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7 月 27 日的對話。

不如這樣,你訓練到自己,有能力去完成 past paper 中的所有題目,包括那些牽涉到,學校未教課題的題目。

你先行自修那些課題。你先自己閱讀課文、嘗試例題。看到不明白的地方,就把它們記下來,一次過問我。

(TK:更大的問題是,probability(機會率)課題之中,老師教了的部分,其實我仍然不明白。)

你做 past paper(過往試題)時,有沒有做 probability 的題目?

(TK:有呀。)

你先問我,你做了的 probability 題目之中,錯了而又不明白的地方。然後,就繼續做那些 past paper。無論是教了的課題,還是未教的,你都嘗試去做。亦即是話,你除了要先行自修未教的課題外,你還要一併「自修」,那些「教了不明」的章節。

重要的是,你在每星期一次的會面時,主動問我問題,把你在自修或者做題目時的疑難,一一定期清除。

你要立刻開始「做 past paper」的進度,無論已教的課程,有多少不明白,還是未教的章節,有多少不清楚。千萬不要等,千萬不要用一般人的處事方法。通常,我叫人「做 past paper」時,一般人都會答:「我還未溫好習。等我先溫完書再說。」

你知不知道,企圖先溫完書,才開始做 past paper,會有什麼後果?

(TK:來不及完成那麼多年的 past paper?)

不是「來不及」,而是「根本不會開始做」。

(TK:為什麼呢?)

你試想想,怎樣才為之「溫完書」呢?

根本沒有所謂的「溫完書」,因為,任何一個課題,你都可以無限深入、無限研究下去。莫講話這一科有十多個課題,即使只有一個,你窮一生的時間,也未必研究得「完」。

(CYW:但是,我又真的很想溫完書才做。)

那豈不是成世人都不用做 past paper?

(CYW:但是,如果做 past paper 時,大部分題目也不懂的話,那不會好像是,浪費了那份 past paper 嗎?)

你誤會了我的意思。我不是叫你,在完全不用溫習的情況下,就去開始做 past paper。我只是叫你,千萬不要企圖「溫完書」。換句話說,你溫到某個程度,或者指定時限,就要收手,改為立刻開始做 past paper 題目。簡而言之,要「溫書」,但不要「溫完書」。

— Me@2013.09.21

2013.09.21 Satur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Always make new mistakes, 7.1

最近五年 4.1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7 月 27 日的對話。

為什麼你做了 1997 年的 past paper(過往試題)?今個星期不是應該做 1996 年的那一份嗎?

(CYW:96 和 97。)

你一個星期做了兩份 past paper 呀?

(CYW:我有時間就做多一點。)

那麼認真?

其實,一個星期只做一份,進度就已經十分理想。

(CYW:但是,一份連三個小時也霸佔不到。)

(TK:一份只消磨到一個多小時。)

(CYW:無錯無錯。)

(HYC:其實有很多課題還未教,所以有很多題目還未能動筆,唯有暫時跳過。)

等等,我先想一想。

(TK:短題目之中,其實我只做到其中兩題。)

總共有七題短題目,而你只做到兩題?

那應該有一點危機。這個暑假有沒有補課,教你多幾個課題?

(TK:沒有。)

不如這樣。你訓練到自己,有能力去完成 past paper 中的所有題目,包括那些牽涉到,學校未教課題的題目。

你先行自修那些課題。你先自己閱讀課文、嘗試例題。看到不明白的地方,就把它們記下來,一次過問我。

— Me@2013.09.15

2013.09.16 Mon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Allow no exceptions 4

活在當下 4.2.2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7 月 20 日的對話。

我有沒有講過,「allow no exceptions」(不容有例外)這個時間管理技巧?

每逢你想培養一個新的習慣,你就可以使用這個技巧。在新習慣完全固定之前,你都不要容許有例外,除非遇上超極端的情況。例如,你計劃了每天也要,花 15 分鐘的時間,去閱讀英文書的話,你就要每天也真的閱讀 15 分鐘,不容有例外。又例如,你要每星期也做到一份,「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數學與統計)科 past paper(過往試題)的話,你就要每星期也真的做到一份,不要有例外。

(HYC:做兩份呢?)

如果你原本的時間表設定是「每星期一科做一份 past paper」,就千萬不要改動它,除非編了那個時間表後,你接收到一些新的資料,或遇上新的經歷,令你發覺時間表適宜改動一下,從而加以提升工作效率。

「Allow no exceptions」(不容有例外)的意思是,你安排了每星期做一份「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past paper 的話,就要做到一份,不少不多。「做多一份」和「做少一份」,同樣都是害己不淺,因為在這一科「做多了一份」,其實就相當於在另一科「做少了一份」,除非你有無限的時間。

無論發生什麼事情,你都要每星期完成到一份,除非遇上超極端的情況,例如發燒或者有火警。其他凡是不影響「身體健康」或者「生命安全」的東西,無論在你情感上有多震撼,都只能作「藉口」,而不能作暫緩工作大計的「理由」。你都要把它們置之不理。例如:

1. 心情欠佳,提不起勁;

2. 書桌亂七八糟,似乎需要先行整理一下;

3. 電視劇大結局;

4. 男朋友打電話給你,要和你分手;

等等。

— Me@2013.09.06

如果你想做一件事,你會找一個方法;如果你不想做一件事,你會找一個藉口。方法可能得一個,藉口肯定有很多。

— 改編自阿拉伯諺語

— Me@2013.09.06

2013.09.08 Sun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無限倍 1.2

身輕如燕 1.8 | 試前暑假 3.3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7 月 20 日的對話。

萬事起頭難。最難的一步,往往是開始執行大計時的那一步。相反,起頭萬事易。開始了以後,要持續執行往後的步驟,反而沒有那麼困難。

所以,如果你可以在中七(中學的最後一個學年),開學前的那個暑假,先行開始執行你的「past paper 大計」,先行完成數份 past paper(歷屆試題)的話,你的進度就已經是,一般人的一千萬倍。

— Me@2013.09.03

2013.09.03 Tues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無限倍

身輕如燕 1.7 | 試前暑假 3.2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7 月 20 日的對話。

你要每一科也維持,一個恰當的進度。大概而言,你在這個暑假之中,如果每科每星期完成到,一份一年的 past paper(歷屆試題),就已經十分理想。

試想想,即使你「計時間、計分數」,去完成某一年的 past paper,只需要用六個小時,你還要為自己批改和做改正。遇到不懂改正的地方,更要抽時間去問老師或者同學。然後,你又要把學到的內容和技巧,歸納壓縮至你該科的「魔法筆記」之中。再考慮「你有幾科要兼顧」這個因素的話,你要發現,「每科每星期完成一份 past paper」這簡單的目標,其實並不容易達到。

假設你原本打算這一科在暑假之中,可以完成到六份試題;而結果只完成了三份。即使那樣的大失預算,你仍然遠遠優勝過,其他大部分的同學。大部分人的問題是,他們時常企圖先「溫完書」,才開始做 past paper。結果是,一份也沒有做。

你雖然只完成了三份,但是別人卻完成了零份。你試想想,你的工作成果,是別人的多少倍?

— Me@2013.09.01

2013.09.01 Sun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三小時問題 2.1

Half an Hour 7.1 | 身輕如燕 1.2 | Allow no exceptions 3.1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7 月 20 日的對話。

第二個方法是,如果不是用來做 past paper(歷屆試題),即使時間表有一個「三小時方格」,你都不要把它原封不動地放在那裡。你要把那三小時分成六格,每格半小時。每次只要求自己,專心半小時。

在那半小時內,溫書以外的其他任何事情,也不可以做,除非發生火警,你需要立即逃難。如果不是火警,半小時內,不可離開座位。你不可以去洗手間、不可以去開冰箱拿東西吃、不可以聽電話、不可以教弟妹做功課、不可睡覺、不可以做運動、不可以整理書桌;等等。

其實我正在講的,並不是新的東西,所以你毋須抄錄這番說話。你只要到我的網誌,點擊「魔法時間表」那個標籤,就可以讀到我提議的,讀書時間管理系統。

雖然那半小時比較辛苦一點,但是,每半小時後,你都會有五分鐘的休息。然後,你才開始下一個「半小時方格」的工作。那五分鐘休息的作用是,讓你完成剛才,原本想做的雜務,例如回覆電話訊息等。

根據我這個系統,因為你每次只會要求自己,連續專心三十分鐘,所以阻力較小,成功的機會較大。

相反,如果你貿然要求自己,一次過連續專心三個小時,那就是企圖違反自然定律,後果是弄巧反拙,得不償失。通常的劇情是,那三小時的上半場,你會用來無所事事;然後,再用下半場來內疚。

(TK:哈哈 … )

留意,即使你聽我的提議,把那個三小時大方格,分成六個半小時的小方格,如果你沒有嚴格執行「如果不是火警,半小時內,不可離開座位,不容有例外」的政策,你都會遇上類似的夢幻情境:

第一格半小時,你會去了洗手間; 

第二格,你會去了開冰箱拿東西吃;

第三格,你會去了聽電話;

第四格,你會用來整理書桌;

第五格,你會用來內疚;

第六格,你會用來後悔。

(TK, HYC, CYW, CYM:哈哈 … )

我每次講這一點時,幾乎每個人都會笑。原因是,每個人都是那樣,有系統地浪費時間的。我年輕時也是那樣。

— Me@2013.08.16

2013.08.17 Satur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身輕如燕 1.1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7 月 20 日的對話。

你剛才提及,你提不起勁溫習。如果用了我這個「魔法時間表」,解不解決到問題?

(TK:應該好一點。那我在暑假中,每一天應該何時起牀,開始運行這個「魔法時間表」?)

那要看你自己,沒有一定的答案。你喜歡那個時段起牀也可以,只要那是按照你的「魔法時間表」便行。

要運用這個「魔法時間表」,去令自己有大動力去溫習,有超過一種方法,你可以把它們一併使用。雖然我以前跟你們講過,但是因為 TK 沒有聽過,所以現在我講多一次。

第一個方法是,你將時間表中的一些「三小時大方格」,用來「計時間、計分數」做 past paper(歷屆試題)。你把那些「模擬考試」都當成「真正考試」一樣的話,你就會十分激動。當「分分鐘都是金錢」時,你自然會竭盡所能,全情投入。

開始計時前,你可能仍然神情呆滯,睡意正濃;開始計時後,你就會立刻精神百倍,如有神助。一方面,你會很想知道,自己當時的實力,可以奪得多少分數。另一方面,你又會十分擔心,萬一「模擬考試」時的分數太低,會導致自己十分擔心。所以,當你發覺「時間就是分數」時,每逢浪費時間,你都會有即時的切膚之痛。

每個人的腦海中,都有一個「機會成本評價系統」。當你發覺生命安全受到威脅時,就幾乎什麼也可以做得出。

— Me@2013.08.12

2013.08.12 Mon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