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懷混亂 7

Even in the noisiest system, errors can be reliably corrected and accurate information transmitted, provided that the transmission is sufficiently redundant. That is, in a nutshell, how Wikipedia works. … Science is the sum total of a great multitude of mysteries. It is an unending argument between a great multitude of voices. It resembles Wikipedia much more than it resembles the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 Freeman Dyson

.

.

2022.02.09 Wednesday ACHK

因果鏈捷徑

改變因果鏈起點, 1.3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4 月 24 日的對話。

.

幸而,現實不是那樣。現實是,人有足夠的生命,去累積有用的人生經驗;而且,傳授所花的年期,遠少於親身經歷所花。

簡單來說,發掘知識時間極長;複製知識時間極短。

.

經濟學家張五常,在一篇文章中解釋到,為何社會科學進展不大,不如科學科學。科學需要觀測和實驗,簡稱「測驗」。科學科學測驗的時段不長。而社會科學測驗的時段,則往往橫跨數十年。

例如,一個社會學家研究社會學,可能需要花足足幾十年,臨到退休時,才有一些有意義的見解。那樣,他的人生剩下的年期,就未必足夠,去著書立說,傳授那些真知灼見。

又例如,要找到哪種經濟制度,對個人對社會最為有利,測驗所需的時間,起碼以十年為單位。但是,物理學中的牛頓定律,是真是假,在一個中學實驗室,花幾天就可以測驗完成。  

所以,剛才講費曼說的「『接棒接得切』(來得及接棒),所以人類知識容易累積」,大概只適用於科學科學,不及於社會科學。

.

(安:我從來未試過,從這個角度思考。那可以解釋到,為何物理學可先進到,有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但經濟學暫時不能。

科學技術,簡稱科技,在一百年的進展,超乎人類想像。社會技術,在同樣的一百年間,雖未至於沒有進展,但相比起科技,卻顯得微不足道。)

— Me@2021-12-25 11:34:13 AM

.

.

2021.12.25 Satur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改變因果鏈起點, 1.2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4 月 24 日的對話。

.

但是,只有人類這個物種,有大規模的知識傳授。而大規模的知識傳授,則自然需要大量時間。

幸而,雖然人生苦短,但仍剛剛足夠長,去行一個「學習、發掘和傳授」循環。在進化接力賽中,人類每一代剛好有足夠時間,去完成交收接力棒的工序。在知識上,每一代人也可以,以上一代人的終點,作為自己的起點。

簡單而言,即是「接棒接得切」。

.

(安:何謂「接棒接得切」呢?)

.

意思是,人類整體之知識,可以累積。例如,你現在 30 歲。雖然有 30 年的人生經驗,但是那毋須用,三十年去傳授。你的後輩,可能只需花一年,就可以學到,那 30 年的所有重點。

你可以想像,如果人類的生命太短,例如平均得 3 年的話,那就既沒有足夠時間,去累積人生經驗,更沒有足夠時間,去傳授下一代。那樣,人類整體之知識,就不可累積。

第二種假想情況是,你現時 30 年的人生經歷,要花足足 20 年,才傳授得到。那樣,人類的整體智力,就會累積得超慢。

.

(安:第二種情況,我不太明白。)

.

我改一改那些數字。如果你 80 年的人生經歷,要花足足 79 年,才傳授得到的話,你是否會有,那額外附加的 79 年壽命呢?

你相當於要有,起碼 159 年的壽命,才能完成整個,知識交棒的工序。

幸而,現實不是那樣。現實是,人有足夠的生命,去累積有用的人生經驗;而且,傳授所花的年期,遠少於親身經歷所花。

簡單來說,發掘知識時間極長;複製知識時間極短。

— Me@2021-12-11 07:18:17 PM

.

.

2021.12.12 Sun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改變因果鏈起點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4 月 24 日的對話。

.

所以,我們先企圖進攻那些大題目,無論它們長遠是否,對你直接有用;因為,過程之中,自然會引發很多技術細節。而那些技術細節,很多是你直接可用的。

原初辛苦上山的目標是,傳說中,山頂上的寶藏。但是,上到山頂後,才發現最珍貴的寶藏,反而是沿途找到的那些。

(安:我覺得你對我最大的價值,反而是:

因為你鼓勵我,先企圖進攻的那些大題目中,很多也是你自己,曾經進攻過的,所以,你從它們之中篩選出來,提議我去研究的,必定是你覺得對我來說,最有價值的那些。

如果不是那樣的話,我可能要麼就是,開始研究某個大題目時,就覺得徬徨,而無心機繼續;要麼就是,真的花了一年半載,研究某個大題目後,發覺原來事倍功半,或者價值不大。)

那其實正正就是,「教育」的精髓,「學習」的意思。

.

為何不事事親身去經歷呢? 

因為人生苦短。

透過吸收他人的經歷,可以改變因果鏈的起點。

.

人在某個意思之下,其實已經有了永生。個別的人會死亡,但人類整體而然,可存在很久。只要不絶種,就是得永生。對於任何物種,都可以這樣說。

但是,只有人類這個物種,有大規模的知識傳授。而大規模的知識傳授,則自然需要大量時間。

幸而,雖然人生苦短,但仍剛剛足夠長,去行一個「學習、發掘和傳授」循環。在進化接力賽中,人類每一代剛好有足夠時間,去完成交收接力棒的工序。在知識上,每一代人也可以,以上一代人的終點,作為自己的起點。

— Me@2021-09-22 10:24:46 PM

.

.

2021.09.23 Thurs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一萬個小時 3.4

重點副作用 6 | The non-side-effect-ness of side-effects, 6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4 月 24 日的對話。

.

現在,有三個概念混淆在一起。我們先釐清一下。

1. 幾乎

任何學問,或者才藝,如果要訓練自己,純熟到足以用來維生賺錢,或者娛樂滿足,需要的時間幅度是,一日幾小時,持續一兩年,才會開竅;然後,再持續一兩年,才會知道自己,在該門學問才藝,為何會開竅,開了什麼竅;又再過一兩年,才會有能力教人,如何在該門學問才藝開竅。

2. 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會領悟到一些洞見。

3. 雖然要「自己領悟」第二點中的洞見,來自第一點中的「幾年加幾年」過程,但是,如果只是「吸收別人已知的」知識本身,絶不需要花「幾年加幾年」。有時,甚至只是,花數個小時就可以。

「學習」的意思正正就是,自己毋須親身經歷(例如)四年,也可以獲取本來要四年,才發掘得到的成果。

4. (1.) 但是,「知道」本身,並不代表自己有足夠功力去「運用」,而「運用」則是,第一點的水平。不過,如果中途有第三點,即是別人情報資料上的提點,你就可以走少很多冤往路。那樣,原本是(例如)十年的過程,可以壓縮到(例如)三年。

. 

剛才你提到:「

你的講法是,有些知識,你只需要幾個小時,就可以傳授給我,不成課程,因為時間所需太短;而另一些知識,我就需要花「幾年加幾年」,才可以領會得到,不成課程,因為時間所需太長。

其實,我們可以考慮改變方案。雖然有些課題,可能幾個小時,就可以完成,但是,我們可以每個星期,也講不同的課題。

留意,雖然個別課題的成果,只會花幾小時,但是那是指,事先已有課題的情況下。那些有趣而深刻的課題,簡稱「勁題目」,並不會從天而降。那些勁題目本身,大部分情況下,只會在你開始研究,將會花「幾年加幾年」的苦功知識時,才會引發得到。

— Me@2021-05-23 04:39:54 PM

.

.

2021.05.25 Tues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一萬個小時 3.3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4 月 24 日的對話。

.

我現在的狀態是,在某些範疇中,有能力教人之餘,還有能力教人如何教。亦即是話,如果教員甲的教學質素,好過教員乙的話,我可以解釋到,甲比乙好在哪裡。

(安:這一點對我好有用。)

但那不能成為課程,因為,它只需一個下午,就可以大概完整地,講給你聽。

(安:你的講法是,有些知識,你只需要幾個小時,就可以傳授給我,不成課程,因為時間所需太短;而另一些知識,我就需要花「幾年加幾年」,才可以領會得到,不成課程,因為時間所需太長。)

現在,有三個概念混淆在一起。我們先釐清一下。

1. 幾乎

任何學問,或者才藝,如果要訓練自己,純熟到足以用來維生賺錢,或者娛樂滿足,需要的時間幅度是,一日幾小時,持續一兩年,才會開竅;然後,再持續一兩年,才會知道自己,在該門學問才藝,為何會開竅,開了什麼竅;又再過一兩年,才會有能力教人,如何在該門學問才藝開竅。

2. 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會領悟到一些洞見。

3. 雖然要「自己領悟」第二點中的洞見,來自第一點中的「幾年加幾年」過程,但是,如果只是「吸收別人已知的」知識本身,絶不需要花「幾年加幾年」。有時,甚至只是,花數個小時就可以。

4. 1. 但是,「知道」本身,並不代表自己有足夠功力去「運用」,而「運用」則是,第一點的水平。不過,如果中途有第三點,即是別人情報資料上的提點,你就可以走少很多冤往路。那樣,原本是(例如)十年的過程,可以壓縮到(例如)三年。 

— Me@2021-04-25 09:29:14 PM

.

.

2021.04.26 Mon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機遇創生論 1.3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4 月 18 日的對話。

.

你可以花一生的時間,去令到自己受歡迎;但是,你的喪禮將會有多少人出席,還要視乎當日的天氣。

.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時,就應該立刻離開,讓東風做事,不要阻礙東風。

亦即是話,一件事情的發展結果,受眾多因素影響。有些你控制得到,有些你控制不到。你既要盡力處理,你控制得到的部分,亦同時要盡力去忽略,你控制不到的部分。

千萬不要干涉,大自然的內政,因為,那只會弄巧反拙。

例如,如果你想受人歡迎,你可以做的,就是認真工作,善待自已,以誠待人等。最終會不會受歡迎,那不在你控制範圍。

試想想,如果你企圖保證,自己受歡迎的話,情形會怎樣?

情形就是,你會不斷地提醒他人,你自己的存在。那只會為他人,帶來極大的滋擾。那反而會令你討厭。

原理上,你就應該化成磁鐵,盡其在我地,增加自身的吸引力。重點是,你只可以吸引,而不能拉扯。

正如磁鐵一樣,它只能吸引磁性物質。其他東西,並不會受其吸引。

題外話:而更重要的問題是,為什麼要追求「受歡迎」呢?「受歡迎」的好處,真的大於壞處嗎?

而「不要干涉大自然的內政」,並不代表,「種子論」是「被動」、「消極」的。或者說,那是有意義的「被動」和有策略的「消極」。

那並不是負面意思下的被動消極,原因是「種子論」的行動三部曲,其實也相當上進積極。

第一部,要盡你自己的能力,獲取最多的情報,有關哪裡的土壤,最有機會讓農作物茁壯成長。然後,在那些範圍播種。沒有種子,就不可能有果實。 

第二部,有種子,亦不一定會果實。所以,你要積極不做事,積極去等待。除了定期的灌溉和施肥等工序外,並沒有任何行動,令你可以保證某單一棵植物,一定開花結果。

第三部,而要訓練到自已,習慣在適當的地方和時間,去「積極不做事,積極去等待」的技巧是,先做其他東西,同時在其他土壤播種。

而這正正回應了第一部:正正是因為,在某一指定地方有成果的機會極細,你要在最多的土壤,灑下最多的機遇種子;而底線是,不要多到自己管理不到。

.

一件事情的發展結果,受眾多因素影響。有些你控制得到,有些你控制不到。你既要盡力處理,你控制得到的部分,亦同時要盡力去忽略,你控制不到的部分。

While we are free to choose our actions, we are not free to choose the consequences of those actions. Consequences are governed by natural law.

— 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 Stephen R. Covey

那只是理論比喻。執行「種子論」的真正難度在於,有時,在事情完結前,很難去分清該事件中的哪些部分,是「可控部分」,而哪些部分,卻是「不可控部分」。

亦即是話,「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之中,哪些部分而要由「你」去「謀」,而哪些地方是由「天」去「成」,事前不一定知道。

所以,那不會有公式答案,只能靠自己或他人的學術知識和實際經驗。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th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change,

and the wisdom to distinguish the two.

「經驗」的近義詞,是「錯誤」。它們不同義的地方,在於「經驗」可以累積,「錯誤」不一定可以累積。

「種子論」的重點,並不是給予你,一條必勝的方程式。

「種子論」的重點是,令你知道,無論如何,你也會遇到無數次的失敗;那是正常不過的事。「種子論」的重點是,令你不再害怕失敗,從而,你會勇於嘗試,敢於超大量地犯錯。

「種子論」的重點是,重複犯同一個錯誤本身,並不能提高成功的機會率。

「種子論」所要求的「不斷犯錯」是,每次也是「新的錯誤」。「新錯誤」的意思,並不只是相對於你來說是「新」,而是相對全人類來說,都是「新」。

別人犯過的錯誤,你也不可以再犯。

一千萬次的失敗,可以兌換一次的成功。

而一次的成功,卻可以兌換一千萬次的應用。

— Me@2020-02-24 10:52:08 PM

.

.

2020.02.24 Mon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Creative constraints

Imagine you were asked to invent something new. It could be whatever you want, made from anything you choose, in any shape or size. That kind of creative freedom sounds so liberating, doesn’t it? Or … does it?

If you’re like most people you’d probably be paralyzed by this task. Why?

Brandon Rodriguez explains how creative constraints actually help drive discovery and innovation.

With each invention, the engineers demonstrated an essential habit of scientific thinking – that solutions must recognize the limitations of current technology in order to advance it.

Understanding constraints guides scientific progress, and what’s true in science is also true in many other fields.

Constraints aren’t the boundaries of creativity, but the foundation of it.

— The power of creative constraints

— Lesson by Brandon Rodriguez

— animation by CUB Animation

— TED-Ed

.

We cannot change anything until we accept it. Condemnation does not liberate, it oppresses.

— Carl Jung

.

.

2018.02.17 Satur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機遇再生論 1.5

例如,

甲在過身之後,一千億年內會重生。

是句「科學句」(經驗句),因為你知道在什麼情境下,可以否證到它 —— 如果你在甲過身後,等了一千億年,甲還未重生的話,那句就為之錯。

但是,

甲在過身之後,只要等足夠長的時間,必會重生。

則沒有任何科學意義,只是一句「重言句」;因為,沒有人可以講得出,它在什麼情況下,為之錯。

如果你等了一千億年,甲還未重生的話,這個「機遇再生論」,仍然不算錯;因為,那只代表了,那一千億年,還未「足夠長」。

把「重言句」假扮成「經驗句」,就為之「空廢命題」。

(請參閱本網誌,有關「重言句」、「經驗句」和「印證原則」的文章。)

但是,那不代表我們,應該立刻放棄,機遇再生論。反而,我們可以試行「同情地理解」。

「同情地理解」的意思是,有些理論,雖然在第一層次的分析之後,有明顯的漏洞,但是,我們可以試試,代入作者發表該理論時的,心理狀態和時空情境;研究作者發表該理論的,緣起和動機;從而看看,該理論不行的原因,會不會只是因為,作者的語文或思考不夠清晰,表達不佳而已?

其實,該理論的「真身」,可能充滿著新知洞見。那樣的話,我們就有機會把「機遇再生論」,翻譯成有意義,不空廢的版本。

所以,「同情地理解」亦可稱為「意念淘金術」。

機遇再生論,可以同情地理解為,有以下的意思:

(而這個意思,亦在「機遇再生論」的原文中,用作其理據。)

假設,你現在手中,有一副樸克牌,存在於某一個排列 A 。洗牌一次之後,排列仍然是 A 的機會極微。

一副完整的撲克牌,共有 N = 54! = 2.3 \times 10^{71} 個,可能的排列。亦即是話,洗牌後仍然是排列 A 的機會率,只有 \frac{1}{N}

由於分母 N 太大(相當於 2 之後,還有 71 個位),洗牌後,理應變成另外一個排列 B 。

P(A) = \frac{1}{N}

P(not A) = 1 - \frac{1}{N}

— Me@2017-12-18 02:51:11 PM
 
 
 
2017.12.18 Mon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PhD

Holodny: Yeah, I noticed you don’t have a Ph.D. Are you not into the Ph.D. system?

Dyson: Oh, very much against it. I’ve been fighting it unsuccessfully all my life.

Holodny: Any reason in particular?

Dyson: Well, I think it actually is very destructive. I’m now retired, but when I was a professor here, my real job was to be a psychiatric nurse. There were all these young people who came to the institute, and my job was to be there so they could cry on my shoulder and tell me what a hard time they were having. And it was a very tough situation for these young people. They come here. They have one or two years and they’re supposed to do something brilliant. They’re under terrible pressure – not from us, but from them.

So, actually, I’ve had three of them who I would say were just casualties who I’m responsible for. One of them killed himself, and two of them ended up in mental institutions. And I should’ve been able to take care of them, but I didn’t. I blame the Ph.D. system for these tragedies. And it really does destroy people. If they weren’t under that kind of pressure, they could all have been happy people doing useful stuff. Anyhow, so that’s my diatribe. But I really have seen that happen.

— Legendary physicist Freeman Dyson talks about math, nuclear rockets, and astounding things about the universe

— Elena Holodny Sep. 9, 2016, 9:15 AM

— Business Insider

當年「大導修課」時,李生講過:

我有好多朋友,當年去(外國/美國)讀博士,摧毁了他們自己一生。

(當然,在他們面前,我就不好意思,直接那樣説啦。)

他們本來性格好好,但是,回來之後,思想變得古靈精怪。試問世間上,有多少事情,比損失良好性格,更加悲慘呢?

所以,李生向阿熹提議:

你可以考慮一下,在香港,先完成了碩士。然後,才去外國升博士。

那時,事隔兩年,你個人成熟一點,『出事』的機會,自然細一點。

還有,剛才同你傾計,發覺你思想都幾周到;會顧慮很多東西,才下一個決定。

反而,讀博士的過程中,有時,你必須有一種『即管試,錯就錯啦』的心態。

— Me@2016.02.24

— Me@2016.06.12

— Me@2017.06.19

2017.07.05 Wednes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注定外傳 2.3

Can it be Otherwise? 2.3

如果沒有明確指出,那個『必然』,是相對於哪個『觀測準確度』(觀察者解像度)而言的話,問一件事是不是『必然』,是沒有意思的,因為,無論那一件事,是在過去還是未來,往往既可以解釋成『必然』,又可以解釋為『非必然』。

除此之外,剛才亦提到:

對於過去的事,例如,在剛才甲和乙『這次數學考試我不合格,是不是必然』的討論中,當一方說那件事是『必然』時,另一方可以立刻,走深一個層次, 到達下一個『觀測解像度』,把同一件事,說成是『偶然』的;然後,原方又可以再走到,再下一個層次,把那事說成是『必然』的;如此類推。

對於未來之事,都有類似的情形,例如:

甲:明早我可以選擇七時起床,亦可以選擇不七時起床。那就證明,我有自由。

乙:不一定。你沒有那樣的自由。例如,如果你之前一晚,深夜兩時才睡,你可以肯定,你想七時起床也起不來。

甲:我可以選擇,之前一晚早一點睡。所以,我還是有自由。

乙:未必。假設你有要事,例如,明早有畢業論文要交,但尚未完成;那樣,你也沒有自由,去選擇早一點睡。

甲:但是,在再早一點之前,我可以選擇,早一點開始寫論文,早一點完成。那就可以避免,趕工夜睡的情況。

然後,乙又可以指出,甲並不是想早一點開始寫論文,就一定可以早一點,因為,甲會受到其他事務的牽制;如此類推。

這是一個沒有意義的討論,因為沒有止境,不會有結論。

每當甲指出,做某一件事(事件一)有自由、有選擇時,乙總可以質疑,那件事會,受制於之前的事件,例如事件二。然後,甲再指出,之前的事(事件二)本身,其實甲有某程度上的自由,所以,間接來說,甲對事件一,都有選擇。但是,乙又可以再質疑,事件二都會,受再之前的事件(事件三)的影響,其實事件二,也不算是自由的。

因為沒有指定,追溯到哪一件事,或者哪一刻為止,所以討論會沒完沒了。

— Me@2016-01-06 03:17:54 PM

2016.01.06 Wednes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注定外傳 2.2

Can it be Otherwise? 2.2

如果沒有明確指出,那個『必然』,是相對於哪個『觀測準確度』(觀察者解像度)而言的話,問一件事是不是『必然』,是沒有意思的,因為,無論那一件事,是在過去還是未來,往往既可以解釋成『必然』,又可以解釋為『非必然』。

對於未來之事,究竟注定與否,並不會指引到你,如何做決定。

例如,試想想,你下一次數學考試,成績是否注定,會怎樣影響你,現在的行動呢?

甲:如果並未注定,我就仍然有機會,透過努力來提升成績。那樣,我自然會選擇去溫習。如果已經注定,我溫不溫習,根本不會影響到成績。那樣,我自然會乾脆不溫習,節省時間。

乙:不可以是,注定你會溫習,從而成績大進嗎?

甲:都可以。但是,我不想溫習。

乙:那就即是話,你溫不溫習,是你的決定;跟成績是否注定,沒有關係。

「成績注定」和「主動溫習」,根本沒有矛盾。

如果你決定溫習,你可以說,那是因為你有自由,選擇溫習。亦可以說,那是因為命中注定,你會選擇溫習。

如果你決定不溫習,你可以說,那是因為成績如何,是命中注定的,溫習來也沒有影響。亦可以話,那是因為成績如何,不是必然的;即使我不溫習,也不代表成績一定差。

一方面,無論你的決定是哪一個,你總可以把,你決定的原因,講成「因為我覺得事情是注定的」;亦可以把,你決定的原因,說成「因為我覺得,我還有自由度,改進到事情的結果」,或者「因為我覺得,事情的結果,不是必然的」。

另一方面,如果從外評論你的決定,總可以把你說成有自由,亦可以把你說成沒有自由。

如果你覺得,一切皆為注定,我可以說,因為那是事實,所以你注定有這個想法;亦可以話,你有自由意志,去相信「一切皆為注定」。

如果你覺得,你有自由意志,我可以說,因為那是事實,所以你自然有這個想法;亦可以話,你的命中注定,會相信「我有自由意志」。

— Me@2015-12-29 03:12:39 PM

2015.12.29 Tues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注定外傳 2.1.2

Can it be Otherwise? 2.1.2 | The problem of induction 2.2

甲總可以找到,事件「這次數學考試我不合格」的獨特之處。(至起碼,另一事件和原本事件,發生的時空不同。)

而乙則指出,一方面,正正是因為「總可以找到原本事件的獨特之處」,根本沒有和原本事件,「絕對相同」的另一件事件,可以給你判別,原本事件是否注定;至多只能與,「盡量相似」的事件比較,看看有沒有可能,有不同的結果。

另一方面,正正是因為,你「至多只能與,『盡量相似』的事件比較」:

1. 當你的「相似事件」和「原本事件」的結果相同時,你只可以知道「原本事件」,可能是注定;你並不可以肯定「原本事件」,一定是注定,因為,你並不能保證,下一件「相似事件」的結果,會不會仍然和「原本事件」相同。

你最多只能說,在尚未找到反例前,越多「相似事件」和「原本事件」的結果相同,就代表「原本事件是注定」這個猜想,越可信。

這個過程,學名叫做「印證」。「印證」不是「論證」,只能用來加強「猜想」的可信性;而可信性,並不會百分之一百(,除非那句「猜想」,根本是「重言句」)。

2. 當你的「相似事件」和「原本事件」的結果不同時,你亦不可以肯定「原本事件」,一定是偶然,因為,結果不同,可能只是由於「相似事件」和「原本事件」,不夠相似而已。

你並不能保證,在下一個層次,解像度再高一點時,「更相似事件」和「原本事件」的結果,會不會「必為相同」。

對於一件過去之事,總括而言,你並沒有方法,證明它是必然;亦沒有方法,證明它為偶然(,如果沒有相對於,一個指定「觀測解像度」來說的話)。

— Me@2015-11-17 02:02:03 PM
 

2015.11.26 Thurs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E1.2

Do not be too timid and squeamish about your actions. All life is an experiment. The more experiments you make the better.

— Emerson

One experience [almost] always helps another, because the first experience betters you, to deal with the second experience; even if the first experience is unpleasant.

— Me@2011.07.16

— Me@2015.11.19

2015.11.19 Thurs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注定外傳 2.1.1

Can it be Otherwise? 2.1.1 | The problem of induction 2.1

如果沒有明確指出,那個「必然」,是相對於哪個「觀測準確度」(觀察者解像度)而言的話,問一件事是不是「必然」,是沒有意思的,因為,無論那一件事,是在過去還是未來,往往既可以解釋成「必然」,又可以解釋為「非必然」。

對於過去的事,例如,在剛才甲和乙「這次數學考試我不合格,是不是必然」的討論中,當一方說那件事是「必然」時,另一方可以立刻,走深一個層次, 到達下一個「觀測解像度」,把同一件事,說成是「偶然」的;然後,原方又可以再走到,再下一個層次,把那事說成是「必然」的;如此類推。

(層次一的事件描述:)

當甲覺得「這次數學考試我不合格」,可能是「必然」時,

(層次一的反證:)

乙可以指出,其他同學中,有人於該次考試中合格,證明了「這次數學考試不合格」,並非必然。

(層次二 —— 準確一點的事件描述:)

然後,甲又可以質疑,那只是簡化了事件描述,所做成的錯誤結論;他所指的事件,是「這次數學考試我不合格」,而不是「這次數學考試不合格」。

(層次二 —— 詳細一點的反證:)

接著,乙再可以指出,甲在數學科的其他考試中,試過合格。所以,「甲數學考試不合格」,並非注定。

(層次三:)

但是,甲又可以質疑,那亦是簡化了事件描述,所做成的錯誤結論;他所指的事件,是「這次數學考試我不合格」,而不是「數學考試我不合格」。

然後,乙再可以指出,甲可以將那份試卷,再做一次;如果合格,那就可以證明,「這次數學考試甲不合格」,並非必然。

(層次四:)

接著,甲又可以質疑,那都是簡化了事件描述,所做成的錯誤結論;他所指的事件,是「這次數學考試我不合格」,而不是「這份數學考試卷我不合格」。再做一次同一份考試卷,根本不應視作為,同一次考試。

甲總可以找到,事件「這次數學考試我不合格」的獨特之處。(至起碼,另一事件和原本事件,發生的時空不同。)

而乙則指出,一方面,正正是因為「總可以找到原本事件的獨特之處」,根本沒有和原本事件,「絕對相同」的另一件事件,可以給你判別,原本事件是否注定;至多只能與,「盡量相似」的事件比較,看看有沒有可能,有不同的結果。

— Me@2015-11-17 02:02:03 PM
 

2015.11.18 Wednes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注定外傳 1.11

Can it be Otherwise? 1.11

換句話說,某一件事件是否「必然」,不會是絕對的;而是相對於某個「觀測準確度」而言。例如:

甲:這次數學考試我不合格。那是不是必然的呢?

乙:你可以反問:「如果遇到相同的情境,可不可以有不同的結果?」

那樣,你就可以知道,答案是「非必然」,因為,參加這次考試的同學中,有很多也是合格的。

甲:那不算是「相同的情境」。我問的是「我不合格,是不是必然?」

我和其他人不同,所以,即使是面對同一份試題,也不算是「相同的情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基因,繼而有不同的天資。

乙:那怎樣才算「相同情境」?

甲:應該討論「同一個人」。

乙:那樣,你數學考試不合格,答案都是「不注定」,因為,你在眾多數學考試中,有很多時也是合格的。

甲:那不算是「相同的情境」。我問的是「這次數學考試」。不同的試卷,有不同的難度。

乙:那樣,你試一試再次考同一份試卷。如果合格,那就可以證明,你的數學考試不合格,是偶然,並非必然。

甲:那不算是「相同的情境」。我問的是「這次數學考試」。

相同的試卷,第二次做的時候,已有額外的記憶;例如,已知會出哪幾道題目。那又怎算是「相同的情境」呢?

乙:那怎樣才算是「相同的情境」呢?

依你的講法,你要是「同一個人,同一份試卷,同一次」,才算是「相同的情境」。那樣,你原本的問題「那次數學考試,是否注定不合格」,就會變成了一條「廢問題」。

剛才已經講過,問一件事件是否注定,就相當於問:

下次如果遇到相同的情境,可不可以有不同的結果?

但是,你卻在問了之後,認為那是「下次」,不是「那一次」,所以不算是「相同的情境」。

那樣的話,唯一同「那一次」相同的情境,就真的只有「那一次」。「那次數學考試,是否注定不合格」的唯一可能答案,就是「是」,因為,「那一次」已經發生了。

過去的事不能改變,所以是必然的。

— Me@2015-10-29 03:10:19 PM

Q: Can it be otherwise?

A: What is “it”?

— Me@2015-10-29 03:10:14 PM

2015.11.03 Tues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注定外傳 1.10

Can it be Otherwise? 1.10

我們先回顧一下,今天的討論。首先,我們提到:

當一個人問一件事是不是注定時,意思往往是問:

下次如果遇到類似的情境,可不可以有不同的結果?

(問:如果只是「類似」,當然可以有不同結果。你應該直接問:

下次如果遇到相同的情境,可不可以有不同的結果?

』)

我不能話你這個講法錯。但是,如果你真是這樣問,我大概只可以答「不可以」,因為,如果真的是「百份百相同」的情境,又怎可能有不同的結果呢?

(問:不是呀。在量子力學中,即使有兩組百分百一樣的物理系統,即使它們獲得完全相同的輸入,都可能有不同的輸出。)

你大概正確。但是,你要留意,量子力學中的『百分百一樣』物理系統,未必是你心目中的『百分百一樣』。

然後,我用了四個要點,解釋了為什麼,量子力學中的「百分百一樣」物理系統,未必是你心目中的「百分百一樣」。

綜合以上解釋,你會知道,兩個物件,或者兩個物理系統的「相同」,不會是絕對的;而是相對於某個準確度,或者相對個別性質而言。

「相同」的意思,並不是指「沒有可能找到任何分別」。

「相同」的意思是「分別小到不易察覺」。

而「類似」,則是指「分別不大」。

在這個背景之下,在討論「注定問題」時,

下次如果遇到類似的情境,可不可以有不同的結果?

下次如果遇到相同的情境,可不可以有不同的結果?

」,

其實意思一樣。

當你問前者時,我可以追問:「情境有多類似?類似到什麼程度?」

當你問後者時,我亦可以反問:「那個『相同』,是相對於哪個『觀測準確度』而言?」

既然在這個上文下理中,意思一樣,方便起見,我把這兩個講法,統一為後者:

下次如果遇到相同的情境,可不可以有不同的結果?

只要答到這個問題,你就會知道,某一件事件是否「注定」,或者「必然」。

但是,這個問題的答案,取決於「相同」的意思;而兩個情境「是否相同」,又取決於「相對於哪個『觀測準確度』而言」。

換句話說,某一件事件是否「必然」,不會是絕對的;而是相對於某個「觀測準確度」而言。

— Me@2015-10-29 10:12:16 PM

2015.10.29 Thurs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同情地理解

「同情地理解」的意思是,從對方的情境中,去理解對方的言論。

當別人的言論錯漏百出時,未必需要立刻否定;你可以易地而處,嘗試估計對方為何要那樣說,企圖要表達的真正意思是什麼。

但是,自己發表言論時,則不應假設,別人會同情地理解;因為,如果自己的言論,時常要別人同情地理解,才能有機會理解到的話,那會反映你的語言邏輯能力,十分有問題。

— Me@2015-10-07 08:41:51 AM

2015.10.08 Thurs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