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4 月 18 日的對話。
.
你可以花一生的時間,去令到自己受歡迎;但是,你的喪禮將會有多少人出席,還要視乎當日的天氣。
.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時,就應該立刻離開,讓東風做事,不要阻礙東風。
亦即是話,一件事情的發展結果,受眾多因素影響。有些你控制得到,有些你控制不到。你既要盡力處理,你控制得到的部分,亦同時要盡力去忽略,你控制不到的部分。
千萬不要干涉,大自然的內政,因為,那只會弄巧反拙。
例如,如果你想受人歡迎,你可以做的,就是認真工作,善待自已,以誠待人等。最終會不會受歡迎,那不在你控制範圍。
試想想,如果你企圖保證,自己受歡迎的話,情形會怎樣?
情形就是,你會不斷地提醒他人,你自己的存在。那只會為他人,帶來極大的滋擾。那反而會令你討厭。
原理上,你就應該化成磁鐵,盡其在我地,增加自身的吸引力。重點是,你只可以吸引,而不能拉扯。
正如磁鐵一樣,它只能吸引磁性物質。其他東西,並不會受其吸引。
題外話:而更重要的問題是,為什麼要追求「受歡迎」呢?「受歡迎」的好處,真的大於壞處嗎?
而「不要干涉大自然的內政」,並不代表,「種子論」是「被動」、「消極」的。或者說,那是有意義的「被動」和有策略的「消極」。
那並不是負面意思下的被動消極,原因是「種子論」的行動三部曲,其實也相當上進積極。
第一部,要盡你自己的能力,獲取最多的情報,有關哪裡的土壤,最有機會讓農作物茁壯成長。然後,在那些範圍播種。沒有種子,就不可能有果實。
第二部,有種子,亦不一定會果實。所以,你要積極不做事,積極去等待。除了定期的灌溉和施肥等工序外,並沒有任何行動,令你可以保證某單一棵植物,一定開花結果。
第三部,而要訓練到自已,習慣在適當的地方和時間,去「積極不做事,積極去等待」的技巧是,先做其他東西,同時在其他土壤播種。
而這正正回應了第一部:正正是因為,在某一指定地方有成果的機會極細,你要在最多的土壤,灑下最多的機遇種子;而底線是,不要多到自己管理不到。
.
一件事情的發展結果,受眾多因素影響。有些你控制得到,有些你控制不到。你既要盡力處理,你控制得到的部分,亦同時要盡力去忽略,你控制不到的部分。
While we are free to choose our actions, we are not free to choose the consequences of those actions. Consequences are governed by natural law.
— 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 Stephen R. Covey
那只是理論比喻。執行「種子論」的真正難度在於,有時,在事情完結前,很難去分清該事件中的哪些部分,是「可控部分」,而哪些部分,卻是「不可控部分」。
亦即是話,「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之中,哪些部分而要由「你」去「謀」,而哪些地方是由「天」去「成」,事前不一定知道。
所以,那不會有公式答案,只能靠自己或他人的學術知識和實際經驗。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th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change,
and the wisdom to distinguish the two.
「經驗」的近義詞,是「錯誤」。它們不同義的地方,在於「經驗」可以累積,「錯誤」不一定可以累積。
「種子論」的重點,並不是給予你,一條必勝的方程式。
「種子論」的重點是,令你知道,無論如何,你也會遇到無數次的失敗;那是正常不過的事。「種子論」的重點是,令你不再害怕失敗,從而,你會勇於嘗試,敢於超大量地犯錯。
「種子論」的重點是,重複犯同一個錯誤本身,並不能提高成功的機會率。
「種子論」所要求的「不斷犯錯」是,每次也是「新的錯誤」。「新錯誤」的意思,並不只是相對於你來說是「新」,而是相對全人類來說,都是「新」。
別人犯過的錯誤,你也不可以再犯。
一千萬次的失敗,可以兌換一次的成功。
而一次的成功,卻可以兌換一千萬次的應用。
— Me@2020-02-24 10:52:08 PM
.
.
2020.02.24 Mon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