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
~ 不理其他東西
道德暴力
~ 在適當的時候,暫時不理其他東西,而在過程之中,至多只會令到自己不舒服 —— 一方面,不會對自己帶來永久損害;另一方面,亦不會為別人帶來任何麻煩。
— Me@2014.01.31 15.03.40
2014.01.31 Fri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暴力
~ 不理其他東西
道德暴力
~ 在適當的時候,暫時不理其他東西,而在過程之中,至多只會令到自己不舒服 —— 一方面,不會對自己帶來永久損害;另一方面,亦不會為別人帶來任何麻煩。
— Me@2014.01.31 15.03.40
2014.01.31 Fri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無足夠資料 10.2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7 月 29 日的對話。
所以我猜想,你們真正需要投訴的是,在化學科,要背誦的東西之中,有很多都要「死背」—— 沒有明顯的意思,令到你們可以,把那些零碎資料合體,導致一來背起來格外辛苦,二來背完以後,又很快會不記得。
我中五時有讀化學,中六時則沒有。但是,根據常理推測,化學科需要背誦的東西之中,起碼有一半是有道理的,或者有上文下理可依,例如「物理化學」部分。換句話說,即是可以「生背」,毋須「死背」。那樣的話,化學科的這一半,你就應該沒有困難。
至於,另一半需要背誦的資料之中,可避則避,不可避則背。必須「死背」的,就唯有「死背」,不宜顧慮太多,始終考試成績要緊。
「死背」的意思是,沒有天然的道理,去整合眾多零碎的資料;各項資料都要各自為政,獨立記憶。但是,沒有先天自然的故事和上文下理,不代表不可以後天創作故事,潛建一些上文下理,去減輕背誦的難度。
有部分的記憶法,就是利用這個原理,把原本要「死背」的東西,喬裝成可以「生背」的材料。
— Me@2014.01.31
2014.01.31 Fri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Existence, 9
meaning ~ use
The sentence “the universe exists” is meaningless
~ The sentence “the universe exists” has no use
X exists
~ X is in a container
~ X can be found in that container
universe ~ the maximum possible container
So, it is bizarre to state, “The universe exists.“
the universe exists
~ the universe is in a container
~ the universe is within something bigger
— Me@2012.10.17
2014.01.30 Thurs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Self knowledge is best learned, not by contemplation, but action. Strive to do your duty and you will soon discover of what stuff you are made.
—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2014.01.30 Thursday ACHK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4 月 10 日的對話。
「測不準原理」所處理的,是有關在建構一個物理系統時,所要作出的考慮和妥協;而不是處理,在量度一個已有物理系統時,對該個物理系統原本的演化,所做成的影響。
雖然「觀察者效應」客觀存在,但它和「測不準原理」沒有直接關係。「測不準原理」所關心的,是「建構者妥協」,而不是「觀察者效應」。
(安:那樣,為什麼一般人也錯誤以為,「測不準原理」和「觀察者效應」,有直接關係呢?)
我們先再回顧一下,一般人易於理解,但難於正確的講法:
「
凡是觀察一個物理系統,你的觀察本身,都會影響到該個物理系統,導致你不能百分百地,觀察到原本想觀察的東西。
」
(安:這個講法合理正確,為何你說它「難於正確」呢?)
這個講法,只是正確的「觀察者效應」,但不是正確的「測不準原理」。
如果要在「測不準原理」的觀點下,描述「觀察者效應」,我們就應該這樣說:
「
『觀察者』或者『量度儀器』,一定會和原本的物理系統,有相互作用,導致互相影響。換句話說,『量度儀器』(乙)必然地加入了,它想量度的『原本物理系統』(甲)。換而言之,『甲』和『乙』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新的物理系統。
因為新的物理系統『甲+乙』(甲加乙),和原本的物理系統『甲』,是兩個不同的物理系統,『甲+乙』各個物理量的『標準差』,和『甲』各個物理量的『標準差』,自然有所不同。亦即是話,『甲+乙』各個物理量的『確定程度』,和『甲』各個物理量的『確定程度』,必定有所分別。
」
留意,以上並不是「測不準原理」的真身,而只是「測不準原理」的其中一個例子 —— 應用「測不準原理」,來解釋「觀察者效應」的由來。
你可以用「測不準原理」,來解釋「觀察者效應」,但不可以用「觀察者效應」,來解釋「測不準原理」。
(安:你的意思是,「測不準原理」成立,是「觀察者效應」成立的原因,而不是相反。一般人之所以錯,是因為不小心地,把「測不準原理」和「觀察者效應」的因果關係倒轉了。)
— Me@2014.01.29
2014.01.29 Wednes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靈界 2.3
Just like when you wake up from a dream, you realize that everything in the dream is created by you.
Everything in the dream is you.
Everything is you.
— Me@2014-01-28 8:01 PM
2014.01.29 Wednes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靈界 2.2
Your personal self is a filter of the universe.
After life, you continue to exist as the universe.
This world will be your afterlife, make it better now.
— Me@2014-01-23 4:06 PM
2014.01.28 Tues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無足夠資料 10.1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7 月 29 日的對話。
你們的化學科,主要有什麼困難?
(CSY:所要花的時間,好像遠多於其他科。)
(LMC:需要背誦的東西實在太多。)
其實即使是數學科和物理科,都有很多東西要背。分別就在於,數學和物理之中,要背的東西有道理。因為各項零碎資料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所以最終可以合體,化成一個知識大結構。
所以我猜想,你們真正需要投訴的是,在化學科,要背誦的東西,有很多都要「死背」—— 沒有明顯的意思,令到你們可以,把那些零碎資料合體,導致一來背起來格外辛苦,二來背完以後,又很快會不記得。
…
— Me@2014.01.28
2014.01.28 Tues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Existence, 3.2.2
Even
the universe has no outside
is not the best presentation. Instead, we should say
“universe’s outside” has no meaning
or
“outside universe” has no meaning
meaning ~ use
“Outside universe” has no use. There are no situations in which you would say, “X is in a place outside the universe.“
— Me@2012.10.17
— Me@2014.01.27
2014.01.27 Mon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蜘蛛絲 7
The mass of an atom is mostly the mass of the nucleus.
(physics)
(Your core knowledge, physics in my case. -- Me@2014-01-27 07:30:03 AM)
The size of an atom is the size of the shells.
(Other branches of knowledge + packaging + social)
— Me@2009.09.25
2014.01.27 Mon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4 月 10 日的對話。
要明白「測不準原理」的真正嚴格意思,你就要首先明白兩個要點:
1. 有些物理量的配對,是 incompatible observables(不相容觀察量)。
如果一個物量系統的物理量,「甲」和「乙」並不相容,該系統就沒有可能,同時處於「甲」的 eigenstate(本徵態)和「乙」的 eigenstate。換句話說,該系統不可能有一個狀態,同時是甲乙的「本徵態」。
2. 兩件事不可以同時發生,不代表不可以同時不發生。
該個物理系統,即使不可能同時是甲乙的「本徵態」,但仍然有可能同時,既不是「甲」的「本徵態」,亦不是「乙」的「本徵態」。換而言之,該系統,有可能同時是甲乙的「非本徵態」,亦即「疊加狀態」。
有了這兩點「前傳」後,我們就可以正式「宣佈」,「測不準原理」:
3. 如果甲乙這兩個物理量互不相容,甲的標準差(
\sigma_a
)和乙的標準差(
\sigma_b
),相乘之積一定不小於
\frac{\hbar}{2}
,而
\hbar
是「約化普朗克常數」(reduced Planck constant)。
\sigma_{a} \sigma_{b} \geq \frac{\hbar}{2}
換句話說,如果「甲的標準差」越小,「乙的標準差」就必然越大,反之亦然;因為兩者相乘,一定要大於一個固定的數值(「約化普朗克常數」的一半)。
4. 這數式背後想帶出的物理意義是,對於互不相容的兩個物理量「甲」和「乙」,
雖然你可以刻意建構一個量子物理系統,令到其對應的「物理量甲」,所對應的「標準差」極之細小,而「極之細小」在這裡的意思是,任意細小 —— 細小到你指定的程度;但是,你要付出的代價是,該個物理系統的「物理量乙」,所對應的「標準差」,就會相應變大。
「標準差甲」和「標準差乙」,並不能同時「任意細小」。
簡而言之,你建構出來的量子物理系統,如果「物理量甲」越確定,「物理量乙」就越不確定,反之亦然。
而在這裡,「確定」的意思是,在量度之前,「物理量甲」的眾多可能數值中,有一個或者一些數值,對應出現的機會率,遠遠大於其他數值,對應出現的機會率。「不確定」的意思則是,在量度之前,「物理量乙」的眾多可能數值中,各個數值的出現機會率相若;並沒有任何數值,對應出現的機會率特別大,有著壓倒性的優勢。
留意,在「測不準原理」的正式論述中,並沒有提及過「觀察者效應」。「測不準原理」之所以成立,並不是因為,觀察者在量度第一個物理量時,干擾或者改變了,原本物理系統的運行。
「測不準原理」所處理的,是有關在建構一個物理系統時,所要作出的考慮和妥協;而不是處理,在量度一個已有物理系統時,對該個物理系統原本的演化,所做成的影響。
雖然「觀察者效應」客觀存在,但它和「測不準原理」沒有直接關係。「測不準原理」所關心的,是「建構者妥協」,而不是「觀察者效應」。
— Me@2014.01.26
2014.01.26 Sun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One of Alan Kay’s numerous oft-cited quotations is, “People who are really serious about software should partner with an OEM in Asia.” No, wait, that’s not what he said. What he said is, “People who are really serious about software should make their own hardware.”
— On Google’s Acquisition of Nest
— Monday, 13 January 2014
— John Gruber
2014.01.25 Saturday ACHK
靈界 2
You continue to exist as the universe.
— Me@2014.01.15 18.50.13
2014.01.25 Satur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這段改編自 2013 年 12 月 20 日的對話。
Q: When should I use indefinite integration and definite integration? What is their major difference?
Indefinite integration ~ Anti-differentiation
It will give you a function.
額外提示:要驗算的話,你就將你計到的答案 D 一 D(differentiate 一次),看看是否得到題目原本的式子。
Definite integration ~ finding the area under a curve
It will give you a number only, NOT a function.
額外提示:要驗算的話,因為 definite integration 只是出一個數值,你可以把原本的式子,輸入計數機,叫計數機去做 definite integration,運算那個數值給你,看看是否和你的運算結果一樣。
例如,這部機有「微積分驗算」功能:
![]() |
This is a file from the Wikimedia Commons. |
— Me@2014.01.24
2014.01.24 Fri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If there is something flowing in time, it is the identity (the name), not the physical entity.
— Me@2012.10.17
2014.01.24 Fri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We must not attach knowledge to the mind; we have to incorporate it there.
* Book I, ch. 25
— 蒙田
— Michel de Montaigne
2014.01.23 Thursday ACHK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4 月 10 日的對話。
那樣,我們就可以說:
「
處於
\sqrt{\frac{1}{3}} | A \rangle + \sqrt{\frac{2}{3}} | B \rangle
這個『能量疊加狀態』的一個物理系統,如果複製成很多個相同的系統,然後各自量度能量數值的話,那堆能量數據的分佈,所對應的『標準差』,將等於 0.9428J。
」
因為這個論述十分費時,所以我們會將它簡化成:
「
\sqrt{\frac{1}{3}} | A \rangle + \sqrt{\frac{2}{3}} | B \rangle
的『標準差』是 0.9428J。
」
(安:等一等,讓我先整理一下。
你想講的是,每個量子態,都有對應的「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而「標準差」就反映了,一堆數據的分散程度。)
無錯。
(安:那又怎樣?那跟「測不準原理」,又有什麼關係呢?)
「標準差」和「確定性」有著密切的關係。具體而言,一個量子態(例如)能量的「標準差」越大,即代表了可能的能量數值越分散。那樣,在量度之前,能量的「不確定性」就越大。
換句話說,「標準差」反映了「不確定性」。例如,我們試試比較兩個「疊加態」,各自的「標準差」:
「
疊加態甲:
\sqrt{\frac{1}{10}} | A \rangle + \sqrt{\frac{9}{10}} | B \rangle
的『標準差』是 0.6J。
」
「
疊加態乙:
而
\sqrt{\frac{1}{2}} | A \rangle + \sqrt{\frac{1}{2}} | B \rangle
的『標準差』,則是 1J。
」
你會發現,「疊加態乙」的「標準差」大於「疊加態甲」。那就代表乙比較甲「不確定」,符合我們的直觀感覺:
乙有 1/2 的機會,會被量度出,帶有 1J 的能量(「本徵態 A」的對應能量數值);而亦有 1/2 的機會,會被量度出,帶有 3J 的能量(「本徵態 B」的對應能量數值)。兩個可能數值,出現的機會率相同或者相若時,我們就「無從估計」,系統會出現兩個數值中的哪一個。
但是,甲卻有 9/10,即是有九成的機會率,會被量度出,帶有 3J 的能量(「本徵態 B」的對應能量數值)。那樣,我們就可以說,我們「相對確定」,系統帶有 3J 的能量。
— Me@2014.01.23
2014.01.23 Thurs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There is a book called “What is the Name of This Book?”
That name creates no paradoxes, because the name is pointing to the meta-level, but without pointing back to the original level. Since there is no mixing level problem, there is no meta-dox (paradox).
–Me@2013-12-28 02:50:31 AM
2014.01.21 Tues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Fear accompanies the possibility of death. Calm shepherds its certainty.
— D’Argo
— Farscape
2014.01.17 Friday ACHK
物理數學 2
這段改編自 2013 年 12 月 27 日的對話。
(但是物理一定要用到,很多數學技巧。)
那是誤會。我年輕時候,就因為有這個誤會,誤了自己的前途。
我預科時期,主科是 Physics + Pure Maths + Applied Maths(物理、純數學 和 應用數學),所以很自然地,會把它們視為「三科數學」。換而言之,那時,我一直把物理科,當成其中一科數學來讀。後來發現,這個讀物理的態度是錯的。
正確的看法應該是:
1. 「數學」和「物理」的關係,就好像「歌曲」的「歌詞」的關係。它們關係十分密切,但卻是兩樣不同的東西。擅長「作曲」,不一定擅長「作詞」,反之亦然。
2. 「科技」的意義在於,令到很多沒有科學知識的平民百姓,都可以享受到「科學」成果。
以「科技」來比喻的話,物理科之中,如果你的物理老師負責任的話,會教你很多「數學科技」。「數學科技」的意思是,一些物理技巧,會令到一些不懂高深數學的人,都享受到「數學成果」。
3. 所以,如果你做一題物理 past paper(以往公開試) 題目時,竟然需要用到,很多高深數學技巧,即是你想錯了。你缺乏該題所需的「物理知識或技巧」,誤入歧途。
留意,這裡所講,「物理不會運用到,好多數學技巧」,是指「中學物理」。大學或以上程度物理另計。但是,即使大學物理間中需要,用到高深的數學技巧,「數學」在「物理科」之中,仍然只是「配角」。在「物理科」之中,「物理」才是「主角」。
— Me@2014.01.17
2014.01.17 Fri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