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4 月 10 日的對話。
.
「
Design is a side effect.
傑作是一種副作用。
」
.
「尋找另一半」是最重要的人生目標之一。但是,「尋找另一半」的難度,卻有如「尋找外星人」。
重點是,如果你要提高,找到女朋友的機會率,就要「不刻意去找」,但不要「刻意不去找」。例如,如果你除了「上班」和「回家」以外,就根本不會在地球上,其他地方出現的話,你命中注定的另一半,就根本沒有機會遇到你。你有多大的吸引力,也沒有用。
「要不刻意去找」的意思是,「找到另一半」不適宜作「正作用」,而只適宜作為,你追求其他目標時的「副作用」。
「不要刻意不去找」的意思是,你千萬不要,連那些有機會衍生出,「找到另一半」這個「副作用」的目標,都不積極去直接追求,因為,沒有「正作用」,就沒有「副作用」。如果你創造不到,「精采人生」和「有趣生活」這一對「正作用」,就自然不能透過它們,去達到「找到志趣相投的女朋友」這個「副作用」。
(安:你這個對「種子論」的全新演繹十分美妙。美妙的地方在於,它帶出了,「種子論」其實不是「被動」的。
上次我們有關「種子論」講法,對初學者來說,很容易會產生誤會,以為「種子論」是「消極」的:
「
我們平日做事,很多時,很多事也不會成功。或者說,世事因素太多,一件事的成功與否,往往都不是在,我們的控制範圍之內,所以不宜期望太大。就正如農夫散播種子時,他既不能控制,亦不能保證,哪一粒種子會發芽開花結果。
」
但是,今次的講法,又詳細了一點:
「
有些目標,並不適宜作為『主要目標』,直接去追求,而只能作,你在追求其他目標時的『副作用』。但是,你同時又要記得,沒有『正作用』,就沒有『副作用』。如果你不主動積極,去追求其他貌似不相關,而實質是踏腳石的目標,你就不會得到,你原本想要的『副作用』。『播種』不一定會『結果』,但『不播種』就一定『沒結果』。
」
有了這個「種子論」的新詮釋,聽者讀者就會知道,必須勤奮執行「播種」,才會有「結果」的機會。)
而更加重要的是,「種子論」的重點,並不在於「主動」還是「被動」,而是在於,應該在哪些地方「主動」,和應該哪些地方「被動」。「積極」和「消極」,實在有「左右腳」般的合作關係。
而「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之中,哪些事應該「人謀」,哪些事應該「天成」,需要一定的智慧。很多事情,「成功結果」的機會率很微,所以做事不可強求,不要期望。同時,正正亦是因為,「成功結果」的機會率很微,所以做事時,更加要勤奮去「播種」—— 不斷地去,散播超大量的「因緣機遇種子」。
— Me@2014.02.28
.
.
2014.02.28 Fri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