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腳石目標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4 月 10 日的對話。

.

Design is a side effect.

傑作是一種副作用。

.

「尋找另一半」是最重要的人生目標之一。但是,「尋找另一半」的難度,卻有如「尋找外星人」。

重點是,如果你要提高,找到女朋友的機會率,就要「不刻意去找」,但不要「刻意不去找」。例如,如果你除了「上班」和「回家」以外,就根本不會在地球上,其他地方出現的話,你命中注定的另一半,就根本沒有機會遇到你。你有多大的吸引力,也沒有用。

「要不刻意去找」的意思是,「找到另一半」不適宜作「正作用」,而只適宜作為,你追求其他目標時的「副作用」。

「不要刻意不去找」的意思是,你千萬不要,連那些有機會衍生出,「找到另一半」這個「副作用」的目標,都不積極去直接追求,因為,沒有「正作用」,就沒有「副作用」。如果你創造不到,「精采人生」和「有趣生活」這一對「正作用」,就自然不能透過它們,去達到「找到志趣相投的女朋友」這個「副作用」。

(安:你這個對「種子論」的全新演繹十分美妙。美妙的地方在於,它帶出了,「種子論」其實不是「被動」的。

上次我們有關「種子論」講法,對初學者來說,很容易會產生誤會,以為「種子論」是「消極」的:

我們平日做事,很多時,很多事也不會成功。或者說,世事因素太多,一件事的成功與否,往往都不是在,我們的控制範圍之內,所以不宜期望太大。就正如農夫散播種子時,他既不能控制,亦不能保證,哪一粒種子會發芽開花結果。

但是,今次的講法,又詳細了一點:

有些目標,並不適宜作為『主要目標』,直接去追求,而只能作,你在追求其他目標時的『副作用』。但是,你同時又要記得,沒有『正作用』,就沒有『副作用』。如果你不主動積極,去追求其他貌似不相關,而實質是踏腳石的目標,你就不會得到,你原本想要的『副作用』。『播種』不一定會『結果』,但『不播種』就一定『沒結果』。

有了這個「種子論」的新詮釋,聽者讀者就會知道,必須勤奮執行「播種」,才會有「結果」的機會。)

而更加重要的是,「種子論」的重點,並不在於「主動」還是「被動」,而是在於,應該在哪些地方「主動」,和應該哪些地方「被動」。「積極」和「消極」,實在有「左右腳」般的合作關係。

而「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之中,哪些事應該「人謀」,哪些事應該「天成」,需要一定的智慧。很多事情,「成功結果」的機會率很微,所以做事不可強求,不要期望。同時,正正亦是因為,「成功結果」的機會率很微,所以做事時,更加要勤奮去「播種」—— 不斷地去,散播超大量的「因緣機遇種子」。

— Me@2014.02.28

.

.

2014.02.28 Fri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答非所問 2

反不相關推薦 2.2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7 月 29 日的對話。

為什麼「自我中心」,會是「答非所問」的核心原因呢?

你試想想,一個考生有什麼動機,會花心機寫下一大堆,拿不到分數的答案呢?

動機在於他企圖表現「自我」,誤以為只要「自我」表現得好,就會奪得高分數。典型的劇情是,題目閱到一半時,發現了一個熟悉的字眼。例如,題目是:

手提電話的發明,改變了現代人的生活模式。試詳細介紹另一項發明,都像手提電話一樣,為社會帶來了革命性的影響。

你一見到「手提電話」四個字,頓時眼前一亮,因為你剛巧在考試前一晚,把「手提電話」這一課題,溫習得純熟非常。你覺得如有神助,於是立刻把你所知道,有關「手提電話」的所有內容,都寫在答案紙上。

你決心要表現自己,要令閱卷員知道,你有勤力溫習、你是好學生,所以應該給你高分。結果,答案離題,一分也拿不到。

記住,除了你自己以外,沒有人在乎,你勤不勤力。大學收生當局,只會在乎你,公開試的分數是多少。所以,你在考試時,重點要留意的,是「答案準不準確」,而不是「自己勤不勤力」。企圖顯示「自己勤力」,實在是庸人自擾,沒有意思。考試成績表中,並沒有任何一欄,會顯示你的「勤力」分數。

那樣,要「不自我中心」地作答,又應如何做呢?

考試時「自我中心」的意思是,企圖用考試的時間,去「表現自我」。如果要去除「以表現自我為中心」,就要嚴格執行「以考試為中心」、「以題目為中心」或者「以分數為中心」。三者意思相同,我統稱「結果為本」。

「以考試為中心」的意思是,在考試那實貴的作答時間之中,當然應該以考試為中心。那是十成十的廢話,可惜大部分年青人,也做不到這一點。

「以題目為中心」的意思是,題目有問你的東西,你就要答;沒有問的東西,你就不要答。那是九成十的廢話,可惜有部分年青人,亦做不到這一點。主要的原因是,那部分的年青人,年少氣盛,只活在自己的世界之中,不太願意依照別人(題目)的指示行事。很多時,甚至連別人的指示是什麼也不清楚 —— 年青人會在題目,還未閱讀完畢之時,就自以為是,開始作答。他們只求快速完成試巻,不問答案是否準確。這種「只求付出,不問收穫」的心態,十分不負責任,應該強烈譴責。

— Me@2014.02.26

2014.02.27 Thurs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Universe 7

The universe as a whole is an un-observable for two reasons, one physical and one logical.

The physical reason is that the speed of light, while being the maximum possible signal transmission speed, is finite. However, the expansion of the universe, in a sense, is faster than the speed of light. So the light rays emitted by some objects can never reach your eyes, no matter how long you wait. You cannot observe everything at once at any particular moment of time.

The logical reason is that, for any observer, at least one thing in this universe it cannot observe: itself. You can never see yourself directly, just as a camera can never take a picture of itself directly.

— Me@2012-10-18 12:47:32 PM

— Me@2014-02-25 01:57:06 PM

2014.02.26 Wednes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重點副作用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4 月 10 日的對話。

.

Design is a side effect.

傑作是一種副作用。

.

這句的其中一個意思,是指有很多目標,例如「好的設計」,都是「可遇不可求」 —— 如果要達到,都不能直接追求,只能由側面走近。

例如,如果要找結婚對象,最直接的方法是,辭去你的工作,花全職的時間,去尋找你的另一半。但是,如果你那樣做的話,大概沒有人會敢做,你的另一半。

又或者,你沒有辭去工作,但一日未找到女朋友,你都心靈空虛,終日悶悶不樂。那樣,即使你遇到「未來女朋友」,她都會對你望而生厭。你那「沒有未來」的神情,導致你沒有「女朋友」。

「找到女朋友」的最有效方法是,令到自己「不需要女朋友」。當你擅長獨處時,你會專心生活,從而帶出豐富的學問、穩定的事業 和 精采的人生。當你「不需要女朋友」,而生活過得特別有趣時,吸引力反而大增。

而更加重要的是,這個進路會令你更加容易,找到志趣相投的女朋友。例如,你去參加畫畫班,原意是提升自己的藝術才能,但卻「不幸」地,遇上了同樣是,沉迷藝術的未來女朋友。

(安:你這個理論,其實即是上次講的「種子論」 —— 「有心栽花花不香,無心插柳柳成蔭」。)

無錯。「找到志趣相投的女朋友」,並不可以做直接的目標,而只可以作,「精采人生」和「有趣生活」的「副作用」。

想「快」一點找到女朋友,就要「快」一點過著「精采人生」,或者「有趣生活」。

(安:「精采人生」和「有趣生活」,兩者有什麼分別?)

沒有分別。不過「精采人生」這個講法,比起「有趣生活」,好像偉大一點。正如,「目標」、「目的」、「用途」和「企圖」等,都有同樣意思,但是有著十分不同的感覺。例如,「人生目標」好像很偉大;「人生目的」卻會很平凡;「人生用途」令人一頭霧水;「人生企圖」則十二分邪惡。

「尋找另一半」是最重要的人生目標之一。但是,「尋找另一半」的難度,又有如「尋找外星人」。

重點是,如果你要提高,找到女朋友的機會率,就要「不刻意去找」,但不要「刻意不去找」。例如,如果你除了「上班」和「回家」以外,就根本不會在地球上,其他地方出現的話,你命中注定的另一半,就根本沒有機會遇到你。你多大吸引力也沒有用。

— Me@2014.02.22

.

.

2014.02.23 Sun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答非所問(天使魔鬼篇)

反不相關推薦 2.1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7 月 29 日的對話。

你這個「答不中重點,導致拿不到分數」問題,大部分人在「文字科目」中都會遇到。甚至在考試以外的劇情,例如見工面試,這個困境亦時常出現。歸根究底,「答非所問」原因是,「自我中心」。你知不知道,什麼是「自我中心」?

或者說,「天使」與「魔鬼」,核心的分別是什麼?

很多人也誤會,以為「自己的生活,以自己為中心」,就是「自我中心」。那並不是「自我中心」的真正意思。

「天使」會要求自己的世界,以自己為中心。那是健康的生活態度,不是「自我中心」。「魔鬼」則會要求,連別人的世界,也以自己為中心。那是病態的。那就是平日,我們斥責壞人「自我中心」時,「自我中心」的真正意思。

「天使」會要求自己的自傳,以自己為主角。「魔鬼」則會要求,連別人的自傳,也以自己為主角。

為什麼「自我中心」,會是「答非所問」的核心原因呢?

你試想想,一個考生有什麼動機,會花心機寫下一大堆,拿不到分數的答案呢?

動機在於他企圖表現「自我」,誤以為只要「自我」表現得好,就會奪得高分數。典型的劇情是,題目閱到一半時,發現了一個熟悉的字眼。例如,題目是:

手提電話的發明,改變了現代人的生活模式。試詳細介紹另一項發明,都像手提電話一樣,為社會帶來了革命性的影響。

你一見到「手提電話」四個字,頓時眼前一亮,因為你剛巧在考試前一晚,把「手提電話」這一課題,溫習得純熟非常。你覺得如有神助,於是立刻把你所知道,有關「手提電話」的內容,都寫在答案紙上。

你決心要表現自己,要令閱卷員知道,你有勤力溫習、你是好學生,所以應該給你高分。結果,答案離題,一分也拿不到。

— Me@2014.02.19

2014.02.20 Thurs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Power

The surest way to reveal one’s character is not through adversity but by giving them power.
     
— Abraham Lincoln

Power amplifies the effects of one’s character. 

— Me@2014-02-18 12:44:51 PM

2014.02.18 Tues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神作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4 月 10 日的對話。

我在網上看到一句說話:

Design is a side effect.

傑作是一種副作用。

(安:什麼意思?)

我不太清楚,作者的原本意思是什麼。我估計,作者想講的,是「form follows function」(形式隨功能)。

大學時候,書院通識科目中,第一科叫做「通識教育導論」。該科的其中一課,由一位建築學教授主講。他在該課中,提到建築學之中,其中一個設計哲學,叫做「form follows function」。你記不記得?

(安:不記得。)

太過份了,你竟然不記得。你不留心聽課,導致少了很多「思考工具」。那現在怎麼辦呢?

不要緊,我可以解釋。

「形式隨功能」這個建築哲學的意思是,一座建築物的設計,並不應純粹是天馬行空,亦不應只顧追求美觀。

或者說,一座建築物之所以視為「設計美觀」,其中一個原因是,那個設計十分有用。美觀,不單只包括視覺之美,還應包括功用之美。兩者缺一不可。

而最高層次的建築,除了可以描述成,「包括了這兩種美」之外,還可以解釋成:

『功用甲』因為必須有『外形乙』才能運行,引發了『外形乙』這個設計;而『外形乙』偏偏亦是,眾多設計中,視覺上最美的。

沒有「功用甲」這動機緣起,就沒有「外形乙」這個設計;視覺上,那建築反而沒有那麼美觀。

例如,Google 公司(谷歌)的搜尋器網站,只有她的商標和一行搜尋欄,十分簡單、直接,沒有任何額外的東西,去滋擾用者。所以,Google 搜尋器網站的設計,堪稱「神作」。

This is a file from the Wikimedia Commons.

那「近乎零設計」的緣起,原來是 Google 公司成立之初,創辦人沒有資金,去聘請一位專業的設計師,去製作一個「豐富」和「專業」的網站。所以,Sergey Brin 就「製作」了一個可用,但「近乎零設計」的搜尋器網站。

— Me@2014.02.17

2014.02.18 Tues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ER-EPR 2

Someone asks a question how the bridge may be classical in GR as well as highly quantized. Well, it’s the point of ER=EPR LOL. The connectedness of the two black holes is no feature of the dynamics, just a fact about their entanglement. Final theory not know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entanglement and geometrical connections is likely to matter.

— Juan Maldacena’s NYU colloquium on QM, GR

— Lubos Motl

2014.02.15 Saturday ACHK

Try something impossible, 2

知不可行而行之

— 孔子

2. The only way of discovering the limits of the possible is to venture a little way past them into the impossible.

— Clarke’s Three Laws

— Arthur C. Clarke

Only those who will risk going too far can possibly find out how far one can go. 

— T. S. Eliot

We need to believe in the impossible in order to remove the improbable.

— based on Oscar Wilde

— based on Satya Nadella

— Me@2014.02.07

2014.02.15 Satur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樽頸

化學科背誦 1.6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7 月 29 日的對話。

「化學」和「酒店管理學」,應該沒有大關係。那樣的話,你就有權選擇,化學科不拿 A 級,只拿 B 級。那會節省大量時間,因為,「奪 B」只需要花,「奪 A」的大約一半時間。

目標是 A 的話,你就要溫習,幾乎所有內容;但是,目標是 B 的話,你就有權省略,每課之中最棘手的部分。又或者,你可以選擇不去背誦,最深最花時間的那一課。

由於凡是樽頸部分,你都企圖避開,你就可以節省大量時間,去投資於其他科之中。

— Me@2014.02.13

2014.02.13 Thurs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

Toy

Don’t be discouraged if what you produce initially is something other people dismiss as a toy. In fact, that’s a good sign. That’s probably why everyone else has been overlooking the idea. The first microcomputers were dismissed as toys. And the first planes, and the first cars. At this point, when someone comes to us with something that users like but that we could envision forum trolls dismissing as a toy, it makes us especially likely to invest.

— Paul Graham

2014.02.12 Wednesday ACHK

測不準原理:製作特輯 1.2

這段改編自 2010 年 4 月 10 日的對話。

那位教授的功力深厚,講到一般教授講不到的東西。所以,雖然修他的課十分辛苦,例如他的功課,一份可以消磨我,20 至 40 小時不等;但是,為了要聽到一些,來自「天界」的說話,我也堅持修他的課。試想想,他大概每一個半星期,就出一份功課,我何來找那 40 個小時呢?

唯有每日花 8 至 9 小時,不停鑽研該星期的那一份功課。

(安:每天 9 小時,其實也不算不合理。年輕時玩電腦遊戲,往往都會花那麼多的時間。)

但是在那學期,我並不只修「量子力學二」那一科;我還修了「電磁學」和「固態物理」。它們各自也是每星期,就有一份功課,而每份都花費我,10 多至 20 多小時不等。

(安:你覺得「你的測不準原理講法」價值連城,是因為得來不易。首先,要有一個物理學家,發現和發表了「測不準原理」。然後,一代傳一代地,傳到你的教授那裡;而他又要功力深厚,理解正確。接著,又要剛巧有你,修了他的課。)

有時,知識很易會失傳。當年,那科「量子力學二」,包括我在內,只有 12 位學生。那 12 人之中,不知有多少人,聽得明白「測不準原理」的正確版本。聽得明白的人之中,又不知有多少人,會刻意把它紀錄下來。

— Me@2014.02.12

2014.02.12 Wednesday (c)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CHK